|
|
|
社区营造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徽州古村落为例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社区营造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古村落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案例研究法 | 第15页 | ·实证研究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6页 | ·社区营造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国外及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大陆地区社区营造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古村落旅游的社区视角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国外古村落旅游的社区视角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国内古村落旅游的社区视角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古村落社区营造的理论研究 | 第26-37页 | ·古村落社区营造的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社区参与与增权理论 | 第26-28页 | ·内生式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9-31页 | ·古村落社区营造的主体与体制 | 第31-32页 | ·古村落社区营造的目标与对象 | 第32-34页 | ·古村落社区营造的过程与原则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社区营造实践案例的研究借鉴 | 第37-50页 | ·日本足助町和津川町案例研究 | 第37-40页 | ·由自发的民间协会到官民合一的社区营造组织 | 第37页 | ·传统建筑的保存和富有魅力的居住环境营造 | 第37-38页 | ·狐狸娶亲游行的复兴和地方资源的发掘 | 第38页 | ·社区事业的自主经营和共同遵守的条例制定 | 第38-40页 | ·台湾高雄美浓案例研究 | 第40-42页 | ·反水库运动与美浓黄蝶祭 | 第40页 | ·社区组织推进的文化保存 | 第40-41页 | ·自然生态保育和传统建筑再生 | 第41页 | ·地方意识重塑和居民返乡 | 第41-42页 | ·社区营造案例与徽州古村落对比分析 | 第42-47页 | ·旅游开发基础对比 | 第42-45页 | ·旅游开发模式比较 | 第45页 | ·社区营造模式的优势 | 第45-47页 | ·社区营造成功案例的借鉴思路 | 第47-49页 | ·社区营造由自发组织到多方合作 | 第47-48页 | ·涵盖复合多元化的社区营造议题 | 第48页 | ·内生式与渐进式的社区营造方式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古村落进行社区营造的因素分析——以徽州古村落为例 | 第50-64页 | ·徽州古村落概况 | 第50-51页 | ·实地调查情况 | 第51-55页 | ·问卷调查概况 | 第51-54页 | ·深入访谈概况 | 第54-55页 | ·徽州古村落社区营造的因素分析 | 第55-63页 | ·古村落社区营造的内在基础 | 第55-57页 | ·古村落社区营造的催化动力 | 第57-60页 | ·古村落社区营造的外界环境 | 第60-61页 | ·古村落社区营造的潜在障碍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社区营造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策略 | 第64-73页 | ·构建和培育由下而上的古村落社区营造主体 | 第64-66页 | ·成立社区营造的村民组织并产生领导力量 | 第64页 | ·将古村落的宗族观念转化为社区共同体意识 | 第64-65页 | ·开设终身学习与技艺传承的社区学校 | 第65-66页 | ·鼓励半农半 X 的生活模式吸引优秀人才定居 | 第66页 | ·营造人与自然共生、历史文化传承的地方社会 | 第66-68页 |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育及人与自然共生 | 第66-67页 | ·号召居民力量挖掘与再造地方传统文化 | 第67页 | ·活化利用古村落的公共空间与历史建筑 | 第67-68页 | ·构建基于地方资源的循环型地方经济 | 第68页 | ·制定循序渐进和持续评估的社区营造计划 | 第68-70页 | ·确定公共福祉为核心的目标 | 第68-69页 | ·进行持续不断的评估和反省 | 第69页 | ·制定共同遵守的准则和条例 | 第69-70页 | ·正确认识并积极利用社区外部力量的协助 | 第70-71页 | &nb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