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9页 |
1.1 对虾养殖业面临的问题 | 第13页 |
1.2 芽孢杆菌在对虾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 第13页 |
1.3 芽孢杆菌表达载体系统的探索 | 第13-16页 |
1.3.1 芽孢杆菌中成功构建的表达载体 | 第13-14页 |
1.3.2 芽孢杆菌表达载体转化常用的策略 | 第14-15页 |
1.3.3 成功构建的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 第15-16页 |
1.4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构建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16-17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坚强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其 16S-23S rDNA 间区多态性分析 | 第19-29页 |
1 材料 | 第19-20页 |
1.1 菌株 | 第19页 |
1.2 试剂 | 第19页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9-20页 |
2 方法 | 第20-21页 |
2.1 菌株培养和模板 DNA 的制备 | 第20页 |
2.2 16S rDNA 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20页 |
2.3 16S-23S rDNA 间区扩增 | 第20页 |
2.4 PCR 产物的克隆和测序 | 第20-21页 |
2.5 序列比较与分析 | 第21页 |
3 结果 | 第21-27页 |
3.1 坚强芽孢杆菌 16S rDNA 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21-22页 |
3.2 坚强芽孢杆菌 16S-23S rDNA 间区 PCR 扩增及电泳图分析 | 第22-23页 |
3.3 16S-23S rDNA ISRs 克隆测序 | 第23-26页 |
3.4 ISRs 序列相似性分析 | 第26页 |
3.5 ISRs 类型及其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坚强芽孢杆菌电转化方法的尝试 | 第29-37页 |
1 材料 | 第29-30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29页 |
1.2 培养基 | 第29页 |
1.3 试剂 | 第29页 |
1.4 主要设备 | 第29-30页 |
2 方法 | 第30-32页 |
2.1 质粒提取 | 第30页 |
2.2 引物设计和 pAD4412 PCR 检测 | 第30-31页 |
2.3 坚强芽孢杆菌的抗生素敏感实验 | 第31页 |
2.4 坚强芽孢杆菌电转化实验 | 第31-32页 |
2.5 坚强芽孢杆菌转化子的筛选与验证 | 第32页 |
3 结果 | 第32-34页 |
3.1 质粒样品的质量验证和 PCR 检测 | 第32-34页 |
3.2 坚强芽孢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第34页 |
3.3 坚强芽孢杆菌转化子的筛选与验证 | 第34页 |
4 讨论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坚强芽孢杆菌 p43、hag 基因的克隆及坚强芽孢杆菌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7-59页 |
1 材料 | 第37-38页 |
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37页 |
1.2 质粒 | 第37页 |
1.3 缓冲液 | 第37-38页 |
1.4 主要设备 | 第38页 |
2 方法 | 第38-45页 |
2.1 坚强芽孢杆菌 p43 的克隆 | 第38-39页 |
2.2 坚强芽孢杆菌的鞭毛蛋白及其编码基因 hag | 第39-41页 |
2.3 坚强芽孢杆菌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1-43页 |
2.4 启动子 P43 及 Phag 活性的验证 | 第43-45页 |
3 结果 | 第45-57页 |
3.1 坚强芽孢杆菌 p43 的克隆及测序 | 第45-47页 |
3.2 坚强芽孢杆菌的鞭毛染色结果 | 第47页 |
3.3 鞭毛蛋白的 SDS-PAGE 及 LC-MS/MS 分析 | 第47-48页 |
3.4 鞭毛蛋白编码基因 hag 的全序列分析及鞭毛蛋白 3D 结构的预测 | 第48-52页 |
3.5 基因 hag 的原核表达 | 第52-53页 |
3.6 坚强芽孢杆菌特异性检测方法 | 第53-55页 |
3.7 启动子探针检测启动子 P43 及 Phag 活性 | 第55-57页 |
4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短小芽孢杆菌应用于表达载体构建的潜力分析 | 第59-75页 |
1 材料 | 第59页 |
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59页 |
1.2 主要设备 | 第59页 |
2 方法 | 第59-62页 |
2.1 短小芽孢杆菌基本生理特征的分析 | 第59-60页 |
2.2 短小芽孢杆菌天然质粒的分离与测序 | 第60-61页 |
2.3 短小芽孢杆菌天然质粒的消除 | 第61-62页 |
2.4 DNA 解旋酶编码基因 pcrA 的克隆 | 第62页 |
3 结果 | 第62-72页 |
3.1 短小芽孢杆菌基本生理特征的分析结果 | 第62-64页 |
3.2 短小芽孢杆菌天然质粒的鉴定 | 第64-66页 |
3.3 质粒 pBP6000 全序列测序和分析 | 第66-70页 |
3.4 质粒 pBP6000 的消除 | 第70-71页 |
3.5 短小芽孢杆菌 pcrA 基因的全长 | 第71-72页 |
4 讨论 | 第72-75页 |
全文总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