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4页 |
1.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2.微生态制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在水产上的开发利用 | 第13-17页 |
·微生态制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 第15-17页 |
3.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4.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9-24页 |
第二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离纯化和筛选 | 第24-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土样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菌株分离结果 | 第26-27页 |
·培养特性 | 第27-28页 |
·不同蛋白胨与蔗糖含量及CaCO3加入对菌体生长与芽孢形成的测定 | 第28-29页 |
3.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三元融合子的构建方法与条件 | 第30-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2.方法 | 第32-34页 |
·菌种培养 | 第32页 |
·两亲本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2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2-33页 |
·原生质体灭活 | 第33页 |
·原生质体的融合及再生 | 第33页 |
·融合子的检出 | 第33页 |
·原生质体形成率、再生率和融合率的计算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二元融合子BP-1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S-12对数生长期的选择 | 第34页 |
·葡萄糖、甘氨酸、青霉素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溶菌酶浓度和酶解时间与原生质体形成的关系 | 第36-37页 |
·原生质体灭活时间和温度的选择 | 第37-38页 |
·原生质体融合及融合子的检出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3页 |
·培养基 | 第39-40页 |
·菌体的对数生长期 | 第40页 |
·制备预处理及制备液的组成 | 第40页 |
·酶浓度 | 第40-41页 |
·酶解温度及pH值 | 第41页 |
·酶解时间 | 第41页 |
·渗透压稳定剂 | 第41页 |
·原生质体的保存对再生的影响 | 第41-42页 |
·PEG的分子量及浓度 | 第42页 |
·PEG处理的时间及温度 | 第42页 |
·处理后培养时间及方式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融合子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3-50页 |
1.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菌株形态学观察 | 第43-44页 |
·融合子及亲本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 第44-4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融合子的形态特征 | 第46-48页 |
·融合子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48-49页 |
3.讨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节融合子及亲本菌株的RAPD分析 | 第50-64页 |
1.材料 | 第50-53页 |
·实验菌种 | 第50页 |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5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51页 |
·主要耗材 | 第51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51-53页 |
2.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菌种DNA的抽提 | 第53页 |
·菌种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53-54页 |
·数据统计析 | 第54-55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三元融合子、二元融合子与其三种亲本菌种的DNA图谱 | 第55页 |
·三元融合子、二元融合子与其三种菌种的遗传配型分析 | 第55-61页 |
4.讨论 | 第61-64页 |
·关于RAPD-PCR反应体系与条件的优化 | 第61-62页 |
·关于RAPD技术及融合子和亲本菌株的遗传关系分析 | 第62-64页 |
结论和后续工作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英文缩写符号说明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