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进展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大尺度环境场 | 第15-18页 |
1.2.2 海洋强迫作用 | 第18-20页 |
1.2.3 台风结构变化 | 第20页 |
1.3 本文结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资料、方法和模式 | 第22-28页 |
2.1 资料来源 | 第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2.1 动态合成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2.2 台风内核对流数计算方法 | 第23页 |
2.2.3 环境风垂直切变计算方法 | 第23页 |
2.2.4 突然增强和衰亡的标准 | 第23-24页 |
2.2.5 中国近海的定义 | 第24页 |
2.3 WRF模式简介 | 第24-28页 |
第三章 气候特征分析 | 第28-34页 |
3.1 突然增强台风 | 第28-30页 |
3.1.1 突然增强台风的频数 | 第28页 |
3.1.2 年代际分布 | 第28-29页 |
3.1.3 年际分布 | 第29页 |
3.1.4 月际分布 | 第29-30页 |
3.1.5 海域分布 | 第30页 |
3.2 突然衰亡台风 | 第30-33页 |
3.2.1 频数 | 第30页 |
3.2.2 年代际分布 | 第30-31页 |
3.2.3 年际分布 | 第31页 |
3.2.4 月际分布 | 第31-32页 |
3.2.5 海域分布 | 第32-33页 |
3.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影响因子合成分析-突然增强台风 | 第34-52页 |
4.1 合成样本遴选 | 第34-35页 |
4.2 基本特征分析 | 第35-45页 |
4.2.1 500hPa高度场 | 第35-36页 |
4.2.2 850hPa水汽输送 | 第36-38页 |
4.2.3 925hPa温度平流 | 第38-39页 |
4.2.4 200hPa急流 | 第39-41页 |
4.2.5 200hPa-850hPa风垂直切变 | 第41-42页 |
4.2.6 850hPa涡度 | 第42-43页 |
4.2.7 海表温度(SST) | 第43-45页 |
4.2.8 内核对流密度 | 第45页 |
4.3 SST、VWS及DCC对台风突然增强的提前量 | 第45-50页 |
4.3.1 SST对台风突然增强的时间提前量 | 第45-46页 |
4.3.2 VWS对台风突然增强的时间提前量 | 第46-47页 |
4.3.3 DCC对台风突然增强的时间提前量 | 第47-50页 |
4.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影响因子合成分析-突然衰亡台风 | 第52-66页 |
5.1 合成样本遴选 | 第52-53页 |
5.2 基本特征分析 | 第53-61页 |
5.2.1 500hPa高度场 | 第53-54页 |
5.2.2 850hPa水汽输送 | 第54-55页 |
5.2.3 925hPa温度平流 | 第55-56页 |
5.2.4 200hPa急流 | 第56-58页 |
5.2.5 200hPa-850hPa风垂直切变 | 第58-59页 |
5.2.6 850hPa涡度 | 第59-60页 |
5.2.7 海表温度(SST) | 第60-61页 |
5.2.8 内核对流密度 | 第61页 |
5.3 SST、VWS及DCC对台风突然衰亡的提前量 | 第61-64页 |
5.3.1 SST对台风突然衰亡的时间提前量 | 第61页 |
5.3.2 VWS对台风突然衰亡的时间提前量 | 第61-62页 |
5.3.3 DCC对台风突然衰亡的时间提前量 | 第62-64页 |
5.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各因子相反作用下台风强度的变化 | 第66-84页 |
6.1 台风突然增强 | 第66-69页 |
6.1.1 各影响因子出现的频次 | 第67-68页 |
6.1.2 多影响因子出现的频次 | 第68-69页 |
6.2 台风突然衰亡 | 第69-71页 |
6.2.1 各影响因子出现的频次 | 第69-70页 |
6.2.2 多影响因子出现的频次 | 第70-71页 |
6.3 多因子相互作用对突然增强台风的影响 | 第71-76页 |
6.3.1 SST与VWS的相互作用 | 第71-75页 |
6.3.2 SST与DCC的相互作用 | 第75页 |
6.3.3 VWS与DCC的相互作用 | 第75-76页 |
6.4 多因子相互作用对突然衰亡台风的影响 | 第76-81页 |
6.4.1 SST与VWS的相互作用 | 第76-79页 |
6.4.2 SST与DCC的相互作用 | 第79-80页 |
6.4.3 VWS与DCC的相互作用 | 第80-81页 |
6.5 突然增强、突然衰亡台风的配置对比 | 第81-82页 |
6.6 小结 | 第82-84页 |
第七章 近海突然增强台风的个例数值模拟 | 第84-98页 |
7.1 台风莫兰蒂简介 | 第84页 |
7.2 控制试验 | 第84-87页 |
7.3 敏感试验 | 第87-96页 |
7.3.1 强度变化 | 第88-89页 |
7.3.2 涡度变化 | 第89-90页 |
7.3.3 潜热通量变化 | 第90-92页 |
7.3.4 感热通量变化 | 第92-93页 |
7.3.5 水汽通量变化 | 第93-95页 |
7.3.6 风垂直切变和垂直运动 | 第95-96页 |
7.4 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八章 近海突然衰亡台风的个例数值模拟 | 第98-112页 |
8.1 “莫拉克”对“天鹅”“抽吸”的诊断分析 | 第98-100页 |
8.1.1 “莫拉克”和“天鹅”的简况 | 第98-99页 |
8.1.2 “莫拉克”与“天鹅”相互作用的物理量诊断 | 第99-100页 |
8.2 “莫拉克”对“天鹅”“抽吸”的控制试验 | 第100-103页 |
8.3 减弱“莫拉克”的敏感试验 | 第103-110页 |
8.3.1 减弱“莫拉克”对“天鹅”强度和路径变化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8.3.2 “天鹅”850hPa箱框涡度平均值分析 | 第104-108页 |
8.3.3 “天鹅”850hPa箱框东边界水汽输出分析 | 第108-110页 |
8.4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2-116页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2-113页 |
9.2 近海突然增强、突然衰亡台风概念模型 | 第113-114页 |
9.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4页 |
9.4 讨论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个人简介 | 第124-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专著题录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