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有机碳估算方法 | 第15-19页 |
1.3.1 土壤类型法 | 第16页 |
1.3.2 模型法 | 第16-17页 |
1.3.3 相关关系统计法 | 第17页 |
1.3.4 地统计学插值法 | 第17-18页 |
1.3.5 遥感数据估算 | 第18页 |
1.3.6 3S 技术在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中的重要作用 | 第18-19页 |
1.4 预测制图的空间变异尺度效应 | 第19-21页 |
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21-3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2.1.1 河南省 | 第21-22页 |
2.1.2 河南省生态农业区 | 第22-23页 |
2.1.3 汝阳县 | 第23-25页 |
2.2 相关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第25-26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2.3.1 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方法 | 第26页 |
2.3.2 地统计学估算方法 | 第26-29页 |
2.3.3 多元线性回归估算方法 | 第29页 |
2.3.4 空间回归估算方法 | 第29-30页 |
2.3.5 土壤有机碳储量计算方法 | 第30页 |
2.3.6 栅格图层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方法 | 第30-32页 |
3 河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分布 | 第32-43页 |
3.1 河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空间分布 | 第34-35页 |
3.2 河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数据分析 | 第35-40页 |
3.2.1 河南省省辖市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 第35-36页 |
3.2.2 河南省耕地不同土壤类型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 第36-40页 |
3.3 不同生态农业区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 第40-43页 |
4 河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尺度效应 | 第43-53页 |
4.1 数据集的统计特征 | 第43-44页 |
4.2 构建变异函数模型 | 第44-45页 |
4.3 计算相关系数,分析分形特征 | 第45-49页 |
4.4 不同生态农业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尺度效应 | 第49-53页 |
5 汝阳县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 | 第53-73页 |
5.1 多元线性回归估算结果 | 第54-57页 |
5.2 空间回归估算结果 | 第57-63页 |
5.2.1 距离权重矩阵 | 第57-58页 |
5.2.2 自相关性分析 | 第58-59页 |
5.2.3 模型的选择 | 第59-60页 |
5.2.4 普通回归模型 | 第60-61页 |
5.2.5 空间滞后模型 | 第61页 |
5.2.6 空间误差模型 | 第61-62页 |
5.2.7 空间回归估算结果 | 第62-63页 |
5.3 克里格插值估算结果 | 第63-65页 |
5.4 结合土壤类型、地形信息的泛克里格法估算结果 | 第65-69页 |
5.4.1 结合土壤类型、地形信息确定分区 | 第65-67页 |
5.4.2 各个分区数据的统计特征 | 第67-68页 |
5.4.3 泛克里格法地统计插值 | 第68-69页 |
5.5 数据检验以及对比分析 | 第69-7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1.1 河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分布 | 第73页 |
6.1.2 河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尺度效应 | 第73页 |
6.1.3 汝阳县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