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路径研究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4-26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4-17页 | 二、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17-23页 | (一)领袖的党性思想研究 | 第18-19页 | (二)党性修养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三)党性修养历史研究 | 第20-21页 | (四)党性修养对策研究 | 第21-22页 | (五)新的研究视角 | 第22-23页 |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23-24页 | (一)党性修养理论的体系化 | 第23页 | (二)党性修养路径的有效性 | 第23-2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 第24-25页 | (三)实证分析法 | 第25-26页 | 第一章 党性修养学说的理论起点 | 第26-5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性观 | 第26-32页 | 一、理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 | 第26-29页 | 二、个人的革命战士精神 | 第29-31页 | 三、政治组织的革命性倾向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列宁的党性观 | 第32-39页 | 一、哲学党性 | 第32-33页 | 二、政治党性 | 第33-39页 | 第三节 中国化的党性观 | 第39-44页 | 一、提出的历史背景 | 第39-41页 | 二、产生与发展历程 | 第41-42页 | 三、核心观点及内容 | 第42-44页 | 第四节 梳理经典文本的启示 | 第44-50页 | 一、区分哲学党性和政治党性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二、党性修养观的多元向度的统一性 | 第45-46页 | 三、概念在实践发展中的规律性 | 第46-50页 | 第二章 党性修养路径的体系建构 | 第50-65页 | 第一节 党性修养路径的概念透视 | 第50-55页 | 一、党性概念的梳理 | 第50-52页 | 二、党性修养概念的厘定 | 第52-53页 | 三、党性修养路径的界说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党性修养路径的选择依据 | 第55-60页 | 一、党性修养的主体 | 第55-56页 | 二、党性修养的内容 | 第56-57页 | 三、党性修养的功用 | 第57-60页 | 第三节 党性修养路径的选择悖论 | 第60-65页 | 一、对党忠诚和对人民忠诚的关系 | 第60-62页 | 二、主体意识和组织纪律的关系 | 第62-63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 第63页 | 四、理论定力和政治定力的关系 | 第63-65页 | 第三章 中共党性修养路径的历史考察 | 第65-93页 | 第一节 党性修养的方法论基础 | 第65-71页 |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 第65-66页 | 二、列宁主义的灌输论 | 第66-67页 | 三、“治众如治寡”的治理理念 | 第67-68页 | 四、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原则 | 第68-71页 | 第二节 开展全党集中教育活动 | 第71-79页 | 一、创立思想政治集中教育的模式 | 第71-72页 | 二、坚持问题导向确定教育的主题 | 第72-73页 | 三、把握全党集中教育活动的性质 | 第73页 | 四、明确全党集中教育活动的方针 | 第73-75页 | 五、历史实践中的教训 | 第75-79页 | 第三节 建设经常性教育锻炼体系 | 第79-84页 | 一、发挥学校的培训教育功能 | 第79-80页 | 二、强化在职的思想政治学习 | 第80-81页 | 三、注重群众路线的工作锻炼 | 第81-84页 | 第四节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第84-89页 | 一、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 | 第84-85页 | 二、把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 | 第85-86页 | 三、把高线和底线相结合 | 第86-87页 | 四、抓住“关键少数” | 第87-89页 | 第五节 强化纪律约束手段 | 第89-93页 | 一、健全党内法纪体系 | 第89-90页 | 二、严格监督执纪问责 | 第90-91页 | 三、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 第91-93页 | 第四章 中共党性修养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3-117页 | 第一节 党性修养路径在方法论层面的问题 | 第93-97页 | 一、强制灌输论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 第93-94页 | 二、党员工具论与党员主体意识的冲突 | 第94-95页 | 三、大公无私论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 第95-97页 | 第二节 党性修养路径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 | 第97-112页 | 一、党性修养存在的内部考验 | 第97-103页 | 二、党性修养面临的外部冲击 | 第103-105页 | 三、新时代党性修养的新要求 | 第105-107页 | 四、党性修养路径的效果审视 | 第107-112页 | 第三节 党性修养路径在中国化视域中的困境 | 第112-117页 | 一、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张力 | 第112-113页 | 二、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张力 | 第113-115页 | 三、实践路径依赖造成的困境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新时代完善中共党性修养路径的思考 | 第117-139页 | 第一节 确立新时代党性修养的方法论 | 第117-120页 | 一、党性修养要实事求是 | 第117-118页 | 二、党性修养要以人为本 | 第118页 | 三、党性修养要激发党员主体意识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探索分层施教思路开展党性修养 | 第120-125页 | 一、党性修养主体的分层 | 第120-122页 | 二、党性修养内容的分类 | 第122-123页 | 三、党性修养方法的分层 | 第123-125页 | 第三节 创新互联网时代党性修养方式 | 第125-129页 | 一、提高党性修养载体的信息化水平 | 第125-126页 | 二、勇于做网络先锋,坚守互联网阵地 | 第126-127页 | 三、深化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 | 第127页 | 四、加强典型案例网络宣传 | 第127-129页 | 第四节 推动党性修养与传统修养相融合 | 第129-135页 | 一、借鉴传统修身养性资源 | 第129-131页 | 二、借鉴传统家风建设资源 | 第131-132页 | 三、借鉴传统政德建设资源 | 第132-135页 | 第五节 推动党性修养与国家治理共促进 | 第135-139页 | 一、以法治化思维完善党内政治生活 | 第135-136页 | 二、提高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能力 | 第136-137页 | 三、全面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 第137-139页 | 结语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9页 | 后记 | 第149-152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2-154页 | 附录 | 第154-155页 |
|
|
|
|
论文编号BS4020014,这篇论文共155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4.2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7.5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