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导论 | 第20-2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20-2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4-26页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6-27页 |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27-48页 |
2.1 创新政策内涵与演进研究 | 第27-31页 |
2.1.1 创新政策的内涵研究 | 第27-28页 |
2.1.2 创新政策的分类研究 | 第28-30页 |
2.1.3 创新政策的演进研究 | 第30-31页 |
2.2 创新政策的绩效评估研究 | 第31-39页 |
2.2.1 绩效与创新政策绩效内涵 | 第32-33页 |
2.2.2 创新政策绩效的评估方法 | 第33-36页 |
2.2.3 创新政策绩效的评估内容 | 第36-37页 |
2.2.4 创新政策绩效评估典型实践 | 第37-39页 |
2.3 创新政策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9-42页 |
2.3.1 政策制定对创新政策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39-41页 |
2.3.2 政策执行对创新政策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41-42页 |
2.4 创新政策工具选择与优化策略研究 | 第42-46页 |
2.4.1 创新政策工具的选择研究 | 第43-45页 |
2.4.2 创新政策的优化策略研究 | 第45-46页 |
2.5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46-48页 |
3 自主创新政策的供给演进:一种三维量化分析视角 | 第48-67页 |
3.1 自主创新政策量化的三维分析框架 | 第48-54页 |
3.1.1 T维度:政策工具 | 第49-52页 |
3.1.2 O维度:政策目标 | 第52-54页 |
3.1.3 P维度:政策力度 | 第54页 |
3.2 自主创新政策样本选择与统计方法 | 第54-57页 |
3.2.1 自主创新政策样本的选择 | 第54-55页 |
3.2.2 自主创新政策量化统计方法 | 第55-57页 |
3.3 自主创新政策的供给特征 | 第57-62页 |
3.3.1 政策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 第57-58页 |
3.3.2 颁布机构表现出高度协同 | 第58-60页 |
3.3.3 政策规定缺乏强制性规范 | 第60页 |
3.3.4 政策工具类型以环境型为主 | 第60-61页 |
3.3.5 政策目标侧重管理能力与支撑能力 | 第61-62页 |
3.4 自主创新政策的演进历程 | 第62-67页 |
3.4.1 重构科技体制阶段(1978-1985年) | 第63-64页 |
3.4.2 建立研发投入机制阶段(1986-1998年) | 第64页 |
3.4.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阶段(1999-2005年) | 第64-65页 |
3.4.4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阶段(2006至今) | 第65-67页 |
4 基于“4E”评价框架的自主创新政策绩效测量 | 第67-93页 |
4.1 自主创新政策绩效测评量表的编制 | 第67-70页 |
4.2 自主创新政策绩效测评量表的试测与检验 | 第70-73页 |
4.2.1 试测样本的选择 | 第70-71页 |
4.2.2 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71页 |
4.2.3 量表的效度检验 | 第71-73页 |
4.3 自主创新政策绩效的实际测评与统计分析 | 第73-93页 |
4.3.1 自主创新政策绩效调查样本数据的采集 | 第73页 |
4.3.2 自主创新政策绩效测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73-76页 |
4.3.3 基于均差赋权法的自主创新政策绩效分析 | 第76-82页 |
4.3.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自主创新政策绩效讨论 | 第82-93页 |
5 自主创新政策质量与执行力对政策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93-128页 |
5.1 自主创新政策质量与执行力对政策绩效的影响机理 | 第93-97页 |
5.1.1 自主创新的政策质量与政策绩效 | 第93-95页 |
5.1.2 自主创新政策执行力的中介作用 | 第95-96页 |
5.1.3 “Q-E-P”作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 第96-97页 |
5.2 自主创新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力的实证测评与统计分析 | 第97-110页 |
5.2.1 自主创新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力的测评量表编制 | 第97-99页 |
5.2.2 自主创新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力的测评量表检验 | 第99-101页 |
5.2.3 自主创新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力的测评结果分析 | 第101-110页 |
5.3 自主创新政策质量与执行力对政策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10-128页 |
5.3.1 相关分析 | 第110-114页 |
5.3.2 路径分析 | 第114-121页 |
5.3.3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第121-128页 |
6 基于全面提升“Q-E-P”的自主创新政策优化路径 | 第128-140页 |
6.1 创建开放式的创新政策体系 | 第129-132页 |
6.1.1 设计开放式创新政策体系的目标 | 第129-130页 |
6.1.2 制定开放式创新政策工具的原则 | 第130-131页 |
6.1.3 开放式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任务 | 第131-132页 |
6.2 构建自主创新政策协调机制 | 第132-134页 |
6.2.1 进一步优化行政组织结构 | 第132-133页 |
6.2.2 完善职能部门间协作机制 | 第133页 |
6.2.3 建立区域间政府协作机制 | 第133-134页 |
6.2.4 构建参与式政策管理格局 | 第134页 |
6.3 健全自主创新政策评估制度 | 第134-137页 |
6.3.1 成立自主创新政策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 第135页 |
6.3.2 制定《自主创新政策评估实施办法》 | 第135-136页 |
6.3.3 设立自主创新政策评估工作专项资金 | 第136页 |
6.3.4 建立专门的自主创新政策评估专家库 | 第136-137页 |
6.3.5 加强自主创新政策评估宣传培训工作 | 第137页 |
6.4 完善自主创新政策终结机制 | 第137-140页 |
6.4.1 建立自主创新政策自动终结机制 | 第137-138页 |
6.4.2 设置自主创新政策延续门槛标准 | 第138页 |
6.4.3 构建自主创新政策实施监控系统 | 第138-139页 |
6.4.4 组建自主创新政策终结工作机构 | 第139-140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7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40-143页 |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3-144页 |
7.3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展望 | 第144-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0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160-163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