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1 河口无机碳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3-17页 |
1.2 河口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现象 | 第17-19页 |
1.3 黄河口概况 | 第19-23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黄河口研究区域站位设置及样品测定方法介绍 | 第24-28页 |
2.1 研究区域站位设置及采样方法 | 第24-26页 |
2.2 PIC、DIC等常规参数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3 悬浮物及沉积物中不同相态无机碳的分离方法及测定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黄河口无机碳形态分布特征 | 第28-44页 |
3.1 2003年8月份黄河口DIC的分布 | 第28-31页 |
3.2 2003年8月份黄河口PIC的分布 | 第31-36页 |
3.3 2003年9月份黄河口温度、盐度及悬浮物浓度 | 第36-38页 |
3.4 2003年9月黄河口水体的无机碳 | 第38-40页 |
3.5 2003年9月黄河口沉积物中的PIC%分布 | 第40-41页 |
3.6 小结 | 第41-44页 |
第四章 黄河及黄河口不同形态无机碳的行为特征 | 第44-59页 |
4.1 悬浮物及沉积物中不同相态无机碳的分离方法及测定 | 第44-47页 |
4.2 黄河以及黄河口悬浮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的研究 | 第47-53页 |
4.3 2003年9月黄河口沉积物中不同形态PIC研究 | 第53-57页 |
4.4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黄河口入海无机碳通量 | 第59-67页 |
5.1 黄河口无机碳通量的计算方法 | 第59页 |
5.2 2003年8月黄河口入海无机碳通量 | 第59-61页 |
5.3 2003年9月份黄河口无机碳的入海通量 | 第61-62页 |
5.4 2004年9月黄河入海无机碳通量 | 第62-64页 |
5.5 各月份黄河无机碳入海通量分析 | 第64-65页 |
5.6 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