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言 | 第11-28页 |
1.1 量子纠缠简介 | 第11-12页 |
1.2 量子纠缠态的描述 | 第12-15页 |
1.3 量子纠缠态的度量 | 第15-19页 |
1.4 腔量子电动力学简介 | 第19-25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5-28页 |
2 基本理论和工具 | 第28-35页 |
2.1 描述量子系统的三种绘景及其相互转化 | 第28-29页 |
2.2 腔量子电动力学的微观主方程 | 第29-32页 |
2.3 量子芝诺动力学和量子芝诺子空间 | 第32-35页 |
3 基于回音壁模式微谐振腔两氮-空缺中心最大纠缠的获得 | 第35-52页 |
3.1 引言 | 第35-37页 |
3.2 物理模型和微观主方程 | 第37-41页 |
3.3 微观主方程的形式解和Concurrence | 第41-44页 |
3.4 两氮-空缺中心之间的纠缠度和纠缠动力学 | 第44-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4 基于混合的光子-等离子体谐振腔两偶极发射器之间的长时间最大纠缠 | 第52-61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物理模型和基本方程 | 第53-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通过量子芝诺效应制备两分离原子之间的三维纠缠 | 第61-76页 |
5.1 引言 | 第61-63页 |
5.2 模型和方程 | 第63-67页 |
5.3 两空间分离五能级原子之间三维纠缠的产生 | 第67-71页 |
5.4 原子自发辐射以及腔和光纤的光子泄漏对三维纠缠的影响 | 第71-73页 |
5.5 实验可行性分析 | 第73-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与光子分子耦合两分离氮-空缺中心量子纠缠的产生 | 第76-88页 |
6.1 引言 | 第76-78页 |
6.2 物理模型和基本公式 | 第78-8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2-8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7 基于单个氮-空缺中心与光子分子耦合光子-光子之间的纠缠 | 第88-96页 |
7.1 引言 | 第88-89页 |
7.2 物理模型与基本公式 | 第89-91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91-9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96-100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96-97页 |
8.2 工作展望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24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