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3-2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19页 | ·研究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耕作制度演变下土壤有机碳库动态 | 第14-17页 | ·中国耕作制度演变的碳收集效应及其南北格局 | 第17-19页 | ·技术选择的农户行为及激励机制 | 第19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南方农区粮食生产及土壤碳特征 | 第25-3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2 南方农区概况 | 第25-27页 | ·耕地面积 | 第25-26页 | ·人口动态 | 第26-27页 | ·社会经济 | 第27页 | 3 粮食生产特征 | 第27-29页 | ·粮食播种面积的区域变化特征 | 第27-28页 | ·南方粮食总产变化特征 | 第28页 | ·粮食单产的区域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4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与粮食产量关系 | 第29-32页 | ·南方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以江苏宜兴为例 | 第29-30页 | ·农田土壤有机碳与粮食生产力的关系 | 第30-32页 | 5 主要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水田与旱地土壤有机碳的区域差异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有机碳密度计算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不同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 | 第35-37页 |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区域差异 | 第37-38页 | ·有机碳密度与水热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4 主要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水田与旱地土壤碳氮的耦合差异 | 第44-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数据来源 | 第44页 | ·有关参数的计算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 第45-46页 |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水平的相关性 | 第46-47页 |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比值 | 第47页 | 3 主要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不同土壤类型南方水田有机碳氮耦合差异及关键影响因子 | 第51-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数据来源 | 第51页 | ·有关参数的计算 | 第51-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氮耦合差异 | 第52-53页 | ·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氮耦合的关键影响因子 | 第53-55页 | 3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第六章 不同管理模式下水田土壤碳氮变化特征 | 第57-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试验区基本情况 | 第57页 | ·小区设计及田间管理 | 第57-58页 | ·化验分析 | 第58-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双季稻区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特征 | 第59-61页 | ·单季稻区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特征 | 第61-62页 | 3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七章 南方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增碳效应估算 | 第65-74页 |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 第65-67页 | ·研究区域 | 第65-66页 | ·资料与数据来源 | 第66页 | ·基准资料的处理 | 第66-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 | 第67-69页 | ·近20多年保护性耕作制度应用面积的动态变化 | 第69页 | ·耕作制度变更下土壤碳收集效应 | 第69-71页 | 3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主要结论 | 第71页 | ·区域土壤碳收集效应的估算方法 | 第71-72页 | ·促进水田土壤碳收集的政策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第八章 农户行为对水田土壤碳氮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 | 第74-91页 | 1 理论分析 | 第74-76页 | ·农户生产管理行为 | 第75-76页 | ·土壤质量 | 第76页 | ·作物产量 | 第76页 | 2 研究区域及计量经济模型构建 | 第76-81页 | ·研究区域 | 第76-77页 | ·取样和数据收集 | 第77页 | ·变量选择及其统计特征 | 第77-80页 | ·模型说明与估计方法 | 第80-81页 | 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81-87页 | ·农户生产经营 | 第81-84页 | ·土壤质量 | 第84-86页 | ·水稻产量 | 第86-87页 | 4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91-96页 | 1 讨论 | 第91-94页 | ·水田土壤增碳保氮理论与技术研究 | 第91-92页 | ·土壤碳收集效应估算的数据与方法 | 第92页 | ·促进我国农田土壤增碳保氮的政策建议 | 第92-94页 | 2 全文结论 | 第94-96页 | 全文参考文献 | 第9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109页 |
|
|
|
|
论文编号BS1376519,这篇论文共109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8.1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4.5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