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引言 | 第16-23页 |
1.1.1 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 第16页 |
1.1.2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 第16-18页 |
1.1.3 细根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1.4 森林固碳功能 | 第20-21页 |
1.1.5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 | 第21-2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总体思路 | 第24-27页 |
2.1 研究地概况 | 第24页 |
2.2 研究地植被类型 | 第24-25页 |
2.3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页 |
2.5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思茅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空间分布 | 第27-57页 |
3.1 引言 | 第27-2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3.2.1 材料来源和取样方法 | 第28-29页 |
3.2.2 数据收集 | 第29-30页 |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0页 |
3.3 研究结果 | 第30-50页 |
3.3.1 不同林龄思茅松人工林总细根生物量 | 第30-39页 |
3.3.2 不同密度思茅松人工林总细根生物量 | 第39-42页 |
3.3.3 思茅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和林龄、密度的相关关系 | 第42-43页 |
3.3.4 不同林龄思茅松人工林细根碳储量的分布及C、N、P比较 | 第43-49页 |
3.3.5 不同密度思茅松人工林细根碳储量的分布及C、N、P比较 | 第49-50页 |
3.4 讨论 | 第50-54页 |
3.4.1 细根生物量 | 第50-53页 |
3.4.2 思茅松细根C、N、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 | 第53-54页 |
3.4.3 细根碳储量 | 第54页 |
3.5 结论 | 第54-57页 |
第四章 思茅松人工林细根和凋落物的分解 | 第57-67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4.2.1 试验设计和样品处理 | 第57-58页 |
4.2.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58-5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4.3.1 细根的分解 | 第59-62页 |
4.3.2 思茅松针叶的分解 | 第62-63页 |
4.4 讨论 | 第63-66页 |
4.4.1 细根的分解 | 第63-65页 |
4.4.2 针叶的分解 | 第65-66页 |
4.5 结论 | 第66-67页 |
第五章 人工思茅松生物量分配及碳储量 | 第67-84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68-72页 |
5.2.1 标准木选择 | 第68-69页 |
5.2.2 乔木层碳储量计算 | 第69页 |
5.2.3 生物量测定 | 第69-70页 |
5.2.4 数据分析 | 第70-7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2-79页 |
5.3.1 思茅松根形态特征 | 第72-74页 |
5.3.2 思茅松生物量分配 | 第74-76页 |
5.3.3 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 | 第76-78页 |
5.3.4 思茅松碳储量计算 | 第78-79页 |
5.4 讨论 | 第79-82页 |
5.4.1 思茅松人工林根生物量分配和形态特征 | 第79-80页 |
5.4.2 思茅松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变化 | 第80页 |
5.4.3 思茅松人工林生物量模型的选择 | 第80-81页 |
5.4.4 思茅松林乔木碳储量的变化 | 第81-82页 |
5.5 结论 | 第82-84页 |
第六章 不同地形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小与分布的影响 | 第84-94页 |
6.1 引言 | 第84-85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85-88页 |
6.2.1 样地设置 | 第85-86页 |
6.2.2 数据收集 | 第86-87页 |
6.2.3 数据处理 | 第87-88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88-92页 |
6.3.1 不同地形因子对思茅松人工林乔木碳储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 第88-92页 |
6.4 讨论 | 第92-93页 |
6.5 结论 | 第93-94页 |
第七章 不同养分补给对思茅松幼树生长和碳含量的影响 | 第94-104页 |
7.1 引言 | 第94-95页 |
7.2 研究方法 | 第95-96页 |
7.2.1 实验设计 | 第95页 |
7.2.2 数据测定 | 第95-96页 |
7.2.3 数据处理 | 第96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1页 |
7.3.1 不同养分补给对思茅松幼苗生长影响 | 第96-98页 |
7.3.2 不同养分补给对思茅松幼树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98页 |
7.3.3 不同养分补给对思茅松幼树不同器官碳含量和氮、磷含量的影响 | 第98-101页 |
7.4 讨论 | 第101-103页 |
7.5 结论 | 第103-104页 |
第八章 总体结论 | 第104-108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04-106页 |
8.1.1 不同类型思茅松林细根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空间分布 | 第104-105页 |
8.1.2 思茅松人工林细根和凋落物的分解 | 第105页 |
8.1.3 人工思茅松生物量分配及碳储量 | 第105-106页 |
8.1.4 思茅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 | 第106页 |
8.1.5 N、P、K施肥对思茅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06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8.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6页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