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教育论文中心  教育论文中心   广告服务  广告服务   论文搜索  论文搜索   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   会员专区  会员专区   在线购卡   在线购卡   服务帮助  服务帮助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   硕士论文  会员专区   博士论文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中心首页--硕士论文--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改进及特征曲线研究
博硕论文分类列表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农业科学
生物科学 航空航天 历史地理
医学卫生 语言文字 环境科学
综合图书 政治法律 社会科学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艺术
数理科学和化学 文学
天文学、地理科学 军事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经济
自然科学总论 哲学
查看更多分类
 
论文搜索
 
 
相关论文
大型预焙槽阴极节能与环保研究
离子交换法生产钼酸铵工艺研究
长期施肥下黄壤稻田有机氮及其组
内蒙古西阿拉善荒漠土壤有机空间
海南省土壤有机时空变异
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空间分布规律
典型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
红壤坡耕地侵蚀过程中土壤有机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
红壤丘陵区坡地土壤有机与土地生
上海城市土壤有机、氮空间变异
黔中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空间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
广东红树林土壤有机分布特征及其
广州帽峰山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
西藏土壤有机库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冀北地区白桦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
基于高精度数据库和3D模型福建
安太堡露天煤矿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
燕山北部山地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有机
崇明东滩土壤有机汇聚能力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影响
云南省土壤有机储量估算空间分
基于GIS县域尺度农田土壤有机
小兴安岭不同年龄序列白桦天然次生
石灰岩山地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有机
吉林前郭盐碱水田区土壤有机含量
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特征对模
柳杉人工林不同采伐强度不同土地
煤矿废弃地不同修复模式下土壤理化
区域耕地紫云英用地适宜性与固碳区
中国东部二十世纪末土地利用变化
分组密码分析与设计
不同稻作模式稻田固定、排放和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组分
空气质量预报模式中物理化学方案
再生资源物理化学分选塑料浮选体
环境水相中表面活性剂与盐类物理
基于LabVIEW软件物理化学
CO2物理化学属性对煤粉富氧燃
新疆土壤有机/无机空间分布特
 
科目列表
市场营销 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 社会实践 先进教育
伦理道德 艺术理论 环境保护
农村研究 交通相关 烟草论文
电子电气 财务分析 融资决策
电影艺术 国学论文 材料工程
语文论文 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
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生物论文 美术论文 历史论文
地理论文 信息技术 班主任
音乐论文 体育论文 劳技论文
自然论文 德育管理 农村教育
素质教育 三个代表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哲学论文 工商管理
证券金融 社会学 审计论文
会计论文 建筑论文 电力论文
水利论文 园林景观 农林学
中医学 西医学 心理学
公安论文 法学法律 思想汇报
法律文书 总结报告 演讲稿
物业管理 经济学 论文指导
计算机 护理论文 社会调查
军事论文 化工论文 财政税收
保险论文 物流论文 语言教育
教育教学 给水排水 暖通论文
结构论文 综合类别 硕士论文
博士论文    
 
 
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改进及特征曲线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6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3页
        1.1.1 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划分及分组方法的研究第8-10页
        1.1.2 土壤有机碳测定方法的研究第10-12页
        1.1.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第12-13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5页
            1.3.1.1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研究第13-14页
            1.3.1.2 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改进研究第14页
            1.3.1.3 基于改进的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组分的土壤有机碳特征曲线研究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页
    1.4 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6-20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6页
    2.2 土壤样品的采集第16-17页
    2.3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第17-19页
        2.3.1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第17-18页
            2.3.1.1 原理第17页
            2.3.1.2 高锰酸钾比色波长和反应时间的确定第17-18页
            2.3.1.3 高锰酸钾标准曲线的制作第18页
            2.3.1.4 不同种类有机碳化合物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第18页
            2.3.1.5 土壤溶液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第18页
        2.3.2 土壤有机碳的分组及测定第18-19页
    2.4 数据处理第19-20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0-36页
    3.1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第20-24页
        3.1.1 不高锰酸钾吸收曲线和反应时间第20-21页
        3.1.2 不同种类有机碳化合物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与TOC仪器法测定结果的比较第21-22页
        3.1.3 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比色法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误差分析第22-23页
        3.1.4 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比色法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操作步骤第23-24页
    3.2 改进的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第24-27页
        3.2.1 改进的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第24-26页
        3.2.2 与Stewart物理化学联合分组的比较第26-27页
    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特征曲线第27-36页
        3.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特征第27-28页
        3.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同种组分有机碳的含量特征曲线第28-30页
            3.3.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第28页
            3.3.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保护有机碳组分含量第28页
            3.3.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保护有机碳组分含量第28-29页
            3.3.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组分含量第29-30页
            3.3.2.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组分含量第30页
            3.3.2.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组分含量第30页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