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国家生态文明县”长泰县为例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生态农业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 主要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20-21页 | 2.2.2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论 | 第21页 | 2.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思想 | 第21-23页 | 第3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23-30页 | 3.1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第23-26页 | 3.1.1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 第23-24页 | 3.1.2 实现农村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24-25页 | 3.1.3 实现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5-26页 |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 第26-30页 | 3.2.1 农业、养殖业粗放增长导致的污染 | 第26-28页 | 3.2.2 乡镇企业不合理排放导致的污染 | 第28-29页 | 3.2.3 生活垃圾处理滞后导致的污染 | 第29-30页 | 第4章 长泰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 第30-36页 | 4.1 长泰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 第30-34页 | 4.1.1 整治农村环境问题,建设农村宜居环境 | 第30-31页 | 4.1.2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产业转型 | 第31-32页 | 4.1.3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 第32-33页 | 4.1.4 培育生态文化,提高农民生态意识 | 第33-34页 | 4.2 长泰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足之处 | 第34-36页 | 4.2.1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不够协调 | 第34-35页 | 4.2.2 基础设施投入与资金供给不够平衡 | 第35页 | 4.2.3 个别地方农民的主体作用未能地很好的体现 | 第35-36页 | 第5章 加强长泰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36-42页 | 5.1 生态建设与经济协同发展、互相支持 | 第36-37页 | 5.1.1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旅游 | 第36页 | 5.1.2 统筹兼顾,优先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 第36-37页 | 5.1.3 转变观念,“低碳”发展乡镇企业 | 第37页 | 5.2 政府依靠科技力量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 | 第37-38页 | 5.2.1 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能力 | 第37-38页 | 5.2.2 组织成立高水平的农业专家队伍 | 第38页 | 5.2.3 因地制宜地推广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 | 第38页 | 5.3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 | 第38-40页 | 5.3.1 尊重农民,唤醒农民主体意识 | 第39页 | 5.3.2 培育农民,发展农村新生力量 | 第39页 | 5.3.3 加强农民监督,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 第39-40页 | 5.4 加强教育、强化农民的生态文明观 | 第40-42页 | 5.4.1 法德同治,解决生态规范问题 | 第40页 | 5.4.2 以点带面,自觉建设生态文明 | 第40-41页 | 5.4.3 多管齐下,传播生态文明观 | 第41-42页 | 第6章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路 | 第42-48页 | 6.1 处理好“五位一体”总布局之间的关系 | 第42-44页 | 6.1.1推进政治文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 | 第42页 | 6.1.2推进经济建设,奠定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 | 第42-43页 | 6.1.3推进文化建设,丰富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 | 第43页 | 6.1.4 推进社会建设,加快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 第43-44页 | 6.2 处理好农村优秀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第44-45页 | 6.2.1 大力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 第44页 | 6.2.2 注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 第44页 | 6.2.3 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 | 第44-45页 | 6.3 把握好科学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度” | 第45-46页 | 6.3.1 运用科技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 第45页 | 6.3.2 开展全民农业科技普及教育 | 第45页 | 6.3.3 注意防止科技的过度使用 | 第45-46页 | 6.4 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6-47页 | 6.4.1 统筹规划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第46页 | 6.4.2 不断健全生态考核机制、生态补偿机制 | 第46页 | 6.4.3 持续地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 | 第46-47页 | 6.5 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 第47-48页 | 第7章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