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研究背景 | 第7-10页 |
·我国市政污泥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7-8页 |
·市政污泥的处理处置现状 | 第8-10页 |
·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新策略——市政污泥厌氧发酵产酸 | 第10-16页 |
·厌氧发酵产酸的原理 | 第10-12页 |
·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因素 | 第12-16页 |
·厌氧产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市政污泥多级逆流厌氧发酵产酸工艺的构建 | 第17-25页 |
·引言 | 第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发酵污泥来源及其特性 | 第17页 |
·接种污泥的驯化 | 第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18页 |
·各指标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9-23页 |
·污泥多级逆流厌氧发酵工艺与普通工艺厌氧发酵产酸效果比较 | 第19-20页 |
·有机酸分布比较 | 第20-21页 |
·VFA 产率以及底物转化率 | 第21页 |
·多级逆流厌氧发酵工艺对城市污泥发酵产物抑制效应的消除 | 第21-22页 |
·多级逆流厌氧发酵工艺分级产酸效果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底物浓度对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市政污泥产酸的影响 | 第25-30页 |
·引言 | 第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发酵污泥来源及其特性 | 第25页 |
·接种污泥的驯化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5页 |
·各指标计算方法 | 第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9页 |
·底物浓度对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城市污泥产酸效果影响 | 第25-26页 |
·底物浓度对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城市污泥产酸构成比影响 | 第26-27页 |
·底物浓度对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城市污泥总有机酸产率与底物转化率的影响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污泥停留时间(SRT)对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市政污泥产酸的影响 | 第30-34页 |
·引言 | 第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发酵污泥来源及其特性 | 第30页 |
·接种污泥的驯化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30页 |
·各指标计算方法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污泥停留时间对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城市污泥产酸效果影响 | 第30-32页 |
·污泥停留时间对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城市污泥产酸构成比影响 | 第32页 |
·污泥停留时间对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城市污泥有机酸产率与底物转化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多级逆流工艺产酸体系中产酸细菌生态学分析 | 第34-44页 |
·引言 | 第34-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实验设计 | 第35页 |
·FISH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5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35-36页 |
·载玻片的预处理 | 第36页 |
·载玻片制备 | 第36页 |
·探针的选用 | 第36-37页 |
·荧光原位杂交 | 第37页 |
·洗脱杂交液 | 第37-38页 |
·总微生物检测 | 第38页 |
·荧光显微镜检测条件 | 第38页 |
·镜检和计数 | 第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有机酸变化规律 | 第38-39页 |
·有机酸构成比变化规律 | 第39-40页 |
·多级逆流工艺与普通工艺发酵城市污泥累积有机酸的微生物学机理分析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44页 |
·展望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