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商标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概述 | 第11-16页 |
第一节 商标、商标权和商标侵权行为的概念 | 第11-12页 |
一、商标的概念 | 第11页 |
二、商标权的概念 | 第11页 |
三、商标侵权行为的概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我国商标法规定的商标侵权行为 | 第12-13页 |
一、《商标法》所规定的侵权行为 | 第12页 |
二、《商标法实施条例》所规定的侵权行为 | 第12页 |
三、《商标案件适用法律解释》所规定的侵权行为 | 第12-13页 |
四、我国商标侵权行为种类 | 第13页 |
第三节 商标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分歧 | 第13-16页 |
一、混淆可能性是否为商标侵权行为构成要件 | 第14页 |
二、相同使用是否还要考虑混淆要件 | 第14页 |
三、商品类似、商标近似和混淆的关系 | 第14-15页 |
四、如何理解“在商业过程中使用” | 第15页 |
五、损害是否是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行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商标权的权利属性 | 第16-17页 |
第二节 TRIPs 协定和我国商标法 关于“商标权人许可”之相关规定 | 第17页 |
第三节 “行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 第17-19页 |
一、是否征得商标权人许可的举证责任 | 第17-19页 |
二、许可的种类 | 第19页 |
第四节 平行进口中的“未经商标权人许可”问题 | 第19-22页 |
一、平行进口的概念及特征 | 第19-20页 |
二、欧盟及美国法律对平行进口的态度 | 第20页 |
三、我国法律对平行进口的态度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在商业过程中的使用行为 | 第22-30页 |
第一节 TRIPS协定、外国立法例及我国商标法中对“在商业过程中使用”的规定 | 第22-23页 |
一、TRIPs 协定、外国立法例对“在商业过程中使用”的规定 | 第22-23页 |
二、我国商标法中对“在商业过程中使用”的规定 | 第23页 |
第二节 “在商业过程中使用”的认定 | 第23-25页 |
一、侵权性使用商标的限定范围 | 第23-24页 |
二、“在商业活动中使用”商标的方式及判断原则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在商业过程中使用”要件在几类新型案件中的适用问题 | 第25-30页 |
一、域名抢注纠纷中“在商业过程中使用”的认定问题 | 第25-26页 |
二、涉外定牌加工纠纷中的“在商业过程中使用”的认定问题 | 第26-27页 |
三、竞价排名纠纷中的“在商业过程中使用”的认定问题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商品的相同或类似与商标的相同或近似 | 第30-37页 |
第一节 我国商标法对相似性的规定 | 第30-31页 |
一、关于商标相同或近似判定的规定 | 第30-31页 |
二、关于商品相同或类似的规定 | 第31页 |
第二节 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判断方法 | 第31-34页 |
一、判断应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为准 | 第32页 |
二、应采用整体比、主要部分比对及隔离比对的比对方法 | 第32-33页 |
三、考虑请求保护注册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商品或类似的判断方法 | 第34-37页 |
一、以相关公众对商品或者服务的一般认识综合判断为主 | 第34-35页 |
二、《分类表》、《区分表》具有参考作用 | 第35-37页 |
第五章 混淆可能性 | 第37-44页 |
第一节 国际条约、其他法域及我国法律对于混淆可能性的规定 | 第37-39页 |
一、国际条约、其他法域对于混淆可能性的规定 | 第37页 |
二、我国商标法对混淆可能性的要求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商标近似、商品类似与混淆可能性的关系及混淆可能性的推定问题 | 第39-41页 |
一、商标近似、商品类似与混淆可能性的关系 | 第39-40页 |
二、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能否推定混淆成立的问题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混淆可能性的判定标准 | 第41-42页 |
一、TRIPs 协定、其他法域及我国关于混淆可能性的判定 | 第41-42页 |
二、我国对混淆可能性的判定 | 第42页 |
第四节 混淆可能性的种类 | 第42-44页 |
一、TRIPs 协定、其他法域及我国关于混淆可能性的规定 | 第42-43页 |
二、我国商标法及相关法律所规定的混淆种类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