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玉米大斑病菌及其危害 | 第8页 |
1.2 植物与病原真菌互作机制 | 第8-9页 |
1.3 效应因子 | 第9-10页 |
1.4 LysM结构域 | 第10-13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4-15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14页 |
2.1.2 质粒载体 | 第14页 |
2.1.3 培养基 | 第14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4-15页 |
2.1.5 试验所用引物 | 第15页 |
2.2 试剂的配制 | 第15-16页 |
2.2.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5页 |
2.2.2 农杆菌转染烟草 | 第15页 |
2.2.3 SDS-PAGE | 第15-16页 |
2.2.4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16页 |
2.2.5 TTC显色鉴定 | 第16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6-23页 |
2.3.1 玉米大斑病菌LysM家族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 | 第16页 |
2.3.2 LysM家族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6页 |
2.3.3 LysM结构域的多序列比对及保守基序分析 | 第16-17页 |
2.3.4 LysM家族基因结构的分析 | 第17页 |
2.3.5 玉米大斑病菌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17页 |
2.3.6 玉米大斑病菌StLYSM1基因的克隆 | 第17-19页 |
2.3.7 效应蛋白信号肽分泌功能的验证 | 第19-21页 |
2.3.8 玉米大斑病菌pgR107-LysMl载体的构建 | 第21页 |
2.3.9 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的制备 | 第21页 |
2.3.10 农杆菌转化 | 第21页 |
2.3.11 农杆菌接种烟草 | 第21-22页 |
2.3.12 效应蛋白靶标的筛选 | 第22页 |
2.3.13 StLysM1在真核体系中的表达与检测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3页 |
3.1 玉米大斑病菌LysM家族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理化性质分析 | 第23页 |
3.2 玉米大斑病菌LysM家族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23-24页 |
3.3 玉米大斑病菌LysM结构域的多序列比对及保守基序分析 | 第24-25页 |
3.4 玉米大斑病菌LysM家族基因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3.5 玉米大斑病菌LysM家族成员在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26页 |
3.6 玉米大斑病菌StLYSM1基因的克隆 | 第26-27页 |
3.7 玉米大斑病菌StLysM1信号肽分泌功能验证 | 第27-28页 |
3.8 玉米大斑病菌效应因子StLysM1抑制植物免疫反应验证 | 第28-29页 |
3.9 玉米大斑病菌StLysM1蛋白的真核诱导表达与几丁质结合活性鉴定 | 第29-31页 |
3.10 玉米大斑病菌效应因子StLysM1互作靶标筛选 | 第31-33页 |
4 讨论 | 第33-36页 |
4.1 病原真菌中LysM蛋白的多样性 | 第33页 |
4.2 病原真菌中LysM效应因子的作用机制 | 第33-34页 |
4.3 StLysM1效应因子的其他功能 | 第34页 |
4.4 展望 | 第34-36页 |
5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41页 |
作者简介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