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31页 |
一、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15-18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8-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90页 |
一、恒河猴SHIV/SIV感染模型建立 | 第31-34页 |
二、不同分组的系统感染表现 | 第34-36页 |
三、DC的数量检测 | 第36-52页 |
·感染致3个DC亚群的数量变化 | 第36-37页 |
·感染致不同分组中CD11c~+mDC的数量变化 | 第37-42页 |
·感染致不同分组中CD1c~+mDC的变化 | 第42-47页 |
·感染致不同分组中CD123~+pDC的变化 | 第47-52页 |
四、DC的成熟状态变化 | 第52-73页 |
·CD11c~+mDC的成熟状态变化 | 第53-63页 |
·CD1c~+mDC的成熟状态变化 | 第63-68页 |
·CD123~+pDC的成熟状态变化 | 第68-73页 |
五、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RF3、IRF7、IRF8、CRM1、E2-2和IDO的转录水平 | 第73-90页 |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建立 | 第73-76页 |
·恒河猴PBMC中DC发育、成熟相关基因的定量检测结果 | 第76-80页 |
·恒河猴粘膜组织中DC发育、成熟相关基因的定量检测结果 | 第80-84页 |
·人IDO的定量检测结果 | 第84-85页 |
·TLRs配体刺激对恒河猴PBMC中IDO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85-87页 |
·恒河猴粘膜组织中IDO的定量检测结果 | 第87-90页 |
讨论 | 第90-97页 |
一、采用静脉和粘膜途径重复感染SHIV-SF162p4和SIVmac251建立SHIV/SIV恒河猴感染模型 | 第90-91页 |
二、外周血3个DC亚群的数量变化不同 | 第91-93页 |
三、SHIV/SIV感染导致外周血DC功能障碍 | 第93-95页 |
四、SHIV/SIV感染致DC功能障碍可能的分子机制 | 第95页 |
五、SHIV/SIV感染对IDO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95-97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文献综述 | 第104-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2页 |
个人基本情况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