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2.1 技术赶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2 自主创新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4-26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4-26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40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6-35页 |
2.1.1 赶超战略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1.2 自主创新理论基础 | 第28-35页 |
2.2 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涵义 | 第35-40页 |
2.2.1 赶超的涵义 | 第35-36页 |
2.2.2 自主创新的涵义 | 第36-37页 |
2.2.3 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涵义 | 第37-40页 |
第3章 中国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典型案例研究 | 第40-68页 |
3.1 中国产业创新历程 | 第40-44页 |
3.1.1 改革开放前—从技术引进到独立创新(1949-1978) | 第40-41页 |
3.1.2 改革开放后—从产业移植到自主创新(1978-至今) | 第41-44页 |
3.2 中国高铁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研究 | 第44-56页 |
3.2.1 高铁产业创新历程 | 第45-48页 |
3.2.2 高铁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 | 第48-51页 |
3.2.3 高铁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成功要素与机制 | 第51-55页 |
3.2.4 启示 | 第55-56页 |
3.3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产业赶超型创新模式研究 | 第56-67页 |
3.3.1 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创新历程 | 第57-61页 |
3.3.2 通信设备制造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 | 第61-63页 |
3.3.3 通信设备制造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成功要素与机制 | 第63-66页 |
3.3.4 启示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中国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 第68-98页 |
4.1 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 | 第68-73页 |
4.1.1 外部因素 | 第68-69页 |
4.1.2 内部因素 | 第69-73页 |
4.2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赶超型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 第73-80页 |
4.2.1 分析依据与数据选取 | 第73-74页 |
4.2.2 理论模型 | 第74-75页 |
4.2.3 变量选取 | 第75-77页 |
4.2.4 实证检验 | 第77-79页 |
4.2.5 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4.3 基于相关产业的赶超型自主创新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 第80-97页 |
4.3.1 基于高铁产业和汽车产业的比较研究 | 第80-88页 |
4.3.2 基于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内华为和中兴的比较研究 | 第88-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中国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 第98-108页 |
5.1 政府促进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 第98-102页 |
5.1.1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 第98-99页 |
5.1.2 凝聚创新所需资源 | 第99-100页 |
5.1.3 制定/调整创新政策 | 第100-101页 |
5.1.4 对市场配置形成补充 | 第101-102页 |
5.2 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第102-105页 |
5.2.1 自主创新的研发机制建设 | 第103-104页 |
5.2.2 自主创新的资金筹措与投入机制建设 | 第104页 |
5.2.3 自主创新的人才培育机制建设 | 第104-10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5-108页 |
第6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8-129页 |
后记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