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表 | 第1-5页 |
目录 | 第5-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5页 |
·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病规律 | 第12-14页 |
·马铃薯黑痣病的症状 | 第12页 |
·侵染循环 | 第12-13页 |
·发病条件 | 第13-14页 |
·病原 | 第14-15页 |
·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 | 第15-17页 |
·农业防治 | 第15页 |
·药剂防治 | 第15-16页 |
·生物防治 | 第16页 |
·dsRNA 或真菌病毒对丝核菌防治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在土传病害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 第17页 |
·丝核菌的分类概况 | 第17-20页 |
·丝核菌的分类特征 | 第19-20页 |
·菌丝融合群分类法在丝核菌上的应用 | 第20页 |
·多核丝核菌及融合群划分 | 第20页 |
·双核丝核菌及融合群划分 | 第20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丝核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意义及作用 | 第20-21页 |
·微卫星技术及其应用 | 第21-24页 |
·概念 | 第21页 |
·微卫星技术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微卫星产生机制 | 第22页 |
·微卫星位点引物的筛选 | 第22页 |
·SSR 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22-24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2页 |
·遗传标记 | 第22-23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方法 | 第25-35页 |
·供试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 第25页 |
·菌株的培养性状及核相观察 | 第25-26页 |
·供试菌株的菌丝融合群鉴定 | 第26页 |
·供试菌株 DNA 的提取 | 第26-27页 |
·提取试剂 | 第26-27页 |
·所用仪器 | 第27页 |
·DNA 提取步骤 | 第27页 |
·马铃薯黑痣病菌的 5.8S RDNA-ITS 区序列分析 | 第27-29页 |
·供试菌株及试剂 | 第27-28页 |
·PCR 扩增 | 第28页 |
·特异性扩增片段的回收及检测 | 第28-29页 |
·特异扩增片段的克隆 | 第29页 |
·克隆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9页 |
·转化 | 第29页 |
·单克隆检测 | 第29页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29页 |
·优势融合群菌株及不同融合群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29-30页 |
·麦粒培养基的配制 | 第29-30页 |
·马铃薯种薯的处理 | 第30页 |
·温室接种测定致病性 | 第30页 |
·AG3 融合群的 SSR 体系的建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0-35页 |
·SSR 标记所需特异性引物 | 第30-31页 |
·SSR-PCR 扩增反应体系 | 第31-32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2-33页 |
·所需试剂的配制 | 第32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2-33页 |
·银染 | 第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9页 |
·中国北方地区马铃薯黑痣病菌的融合群组成和分布 | 第35-42页 |
·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核相观察 | 第42-43页 |
·培养性状观察 | 第42-43页 |
·菌株的核相观察 | 第43页 |
·马铃薯黑痣病菌 5.8S rDNA-ITS 区序列分析 | 第43-45页 |
·中国北方地区立枯丝核菌不同融合群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45-46页 |
·马铃薯黑痣病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46-51页 |
·优势融合群 AG3 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46-50页 |
·马铃薯黑痣病菌其它融合群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50-51页 |
·基于 SSR 标记的 AG3 融合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1-59页 |
·微卫星引物对 AG3 融合群的扩增 | 第51-54页 |
·SSR 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4-55页 |
·AG3 群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 第55页 |
·AG3 融合群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5-56页 |
·基于 SSR 标记的 AG3 融合群聚类分析 | 第56-57页 |
·AG3 融合群菌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 第57-59页 |
4 讨论 | 第59-63页 |
·关于马铃薯黑痣病菌的融合群组成 | 第59页 |
·关于丝核菌 5.8S rDNA-ITS 区序列分析的问题 | 第59-60页 |
·关于 AG3 融合群菌株的 SSR 标记 | 第60-63页 |
·SSR 引物的筛选 | 第60-61页 |
·AG3 融合群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