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3-26页 |
1.1 专用型马铃薯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1.1 国内外马铃薯专用型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1.2 马铃薯淀粉、还原糖合成关键酶调控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 马铃薯育种技术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2.1 品种间杂交育种技术 | 第15-16页 |
1.2.2 天然实生苗育种方法 | 第16页 |
1.2.3 诱变育种技术 | 第16-17页 |
1.2.4 生物技术育种 | 第17-18页 |
1.3 杂种后代鉴定方法 | 第18-21页 |
1.3.1 形态学标记鉴定 | 第18-19页 |
1.3.2 细胞学标记鉴定 | 第19页 |
1.3.3 同工酶鉴定 | 第19页 |
1.3.4 DNA分子标记鉴定 | 第19-21页 |
1.4 马铃薯黑痣病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1.4.1 马铃薯黑痣病症状 | 第21-22页 |
1.4.2 马铃薯黑痣病的危害 | 第22页 |
1.5 马铃薯窖藏后品质指标变化研究 | 第22-23页 |
1.5.1 马铃薯采后还原糖与淀粉含量变化 | 第22-23页 |
1.5.2 马铃薯采后维生素C含量变化 | 第23页 |
1.5.3 马铃薯采后干物质含量变化 | 第23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马铃薯杂交种F_1单株真实性的SSR鉴定 | 第26-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2.1.1 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 第26页 |
2.1.2 DNA提取与检测 | 第26-27页 |
2.1.3 SSR引物来源及筛选 | 第27-31页 |
2.1.4 SSR扩增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31页 |
2.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检测 | 第31页 |
2.1.6 杂种F_1单株真实性SSR鉴定标准 | 第31-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2.1 供试材料DNA纯度检测 | 第32-33页 |
2.2.2 1867×陇薯7号杂种F_1优良单株无性系一代的SSR鉴定 | 第33-34页 |
2.2.3 MB09×陇薯7号杂种F_1优良单株无性系一代的SSR鉴定 | 第34-35页 |
2.2.4 MB09×陇薯6号杂种F_1优良单株无性系一代的SSR鉴定 | 第35-36页 |
2.3 讨论 | 第36-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3 杂种F_1无性二代优良株系的细胞遗传学特性分析 | 第38-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3.2.1 1867×陇薯7号的16个优良株系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及花粉育性· | 第39-43页 |
3.2.2 MB09×陇薯7号的8个优良株系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及花粉育性· | 第43-46页 |
3.2.3 MB09×陇薯6号的3个优良株系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及育性 | 第46-48页 |
3.3 讨论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1页 |
4 杂种F_1无性三代优良株系选育与产量品质等性状的分析 | 第51-6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4页 |
4.2.1 不同杂交组合F_1无性三代株系的表型性状表现 | 第53-57页 |
4.2.2 各杂种株系的产量性状表现 | 第57-59页 |
4.2.3 株高、主茎数、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和薯重与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59页 |
4.2.4 各杂种株系的营养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 | 第59-62页 |
4.2.5 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页 |
4.2.6 17个杂种优良株系的综合性状表现 | 第62-64页 |
4.3 讨论 | 第64-65页 |
4.4 小结 | 第65-66页 |
5 优良杂种株系遗传差异性的AFLP分析 | 第66-7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66页 |
5.1.2 DNA提取与纯度检测 | 第66页 |
5.1.3 AFLP适宜引物筛选 | 第66-67页 |
5.1.4 AFLP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67页 |
5.1.5 电泳及银染 | 第67页 |
5.1.6 AFLP数据统计 | 第67-6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5.2.1 各材料基因组DNA检测 | 第68页 |
5.2.2 AFLP预扩增产物检测分析 | 第68页 |
5.2.3 AFLP适宜引物筛选 | 第68-70页 |
5.2.4 AFLP选择性扩增及多态性分析 | 第70-72页 |
5.2.5 马铃薯优良杂种株系间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 第72-74页 |
5.3 讨论 | 第74-75页 |
5.4 小结 | 第75-76页 |
6 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系产量品质评价与黑痣病抗性和耐贮性分析鉴定 | 第76-8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6.1.1 供试材料 | 第76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76-7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4页 |
6.2.1 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系产量性状评价 | 第77-78页 |
6.2.2 新品系块茎营养品质性状的评价 | 第78-79页 |
6.2.3 新品系的黑痣病抗性鉴定 | 第79-80页 |
6.2.4 新品系块茎耐贮性分析 | 第80-83页 |
6.2.5 5个加工专用型马铃薯优异新品系的主要特性 | 第83-84页 |
6.3 讨论 | 第84-85页 |
6.4 小结 | 第85-86页 |
7 结论和主要创新点 | 第86-89页 |
7.1 结论 | 第86-88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1页 |
附图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