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鼠隐孢子虫感染后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及代谢组学研究 |
|
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5-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隐孢子虫和鼠隐孢子虫 | 第12-15页 | 1.1 隐孢子虫 | 第12-14页 | 1.1.1 种属 | 第12页 | 1.1.2 形态大小和寄生部位 | 第12页 | 1.1.3 生活史 | 第12-14页 | 1.1.4 隐孢子虫的致病性 | 第14页 | 1.2 鼠隐孢子虫简介 | 第14-15页 | 1.2.1 鼠隐孢子虫 | 第14页 | 1.2.2 鼠隐孢子虫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1.2.3 鼠孢隐孢子虫分子鉴定 | 第15页 | 1.2.4 鼠隐孢子虫的生物学分析 | 第15页 | 2 小鼠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2.1 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1.1 饮食方面 | 第16页 | 2.1.2 药物方面 | 第16页 | 2.1.3 微生物及其分泌因子方面 | 第16-17页 | 2.1.4 疾病方面 | 第17页 | 2.1.5 寄生虫方面 | 第17页 | 2.2 肠道菌群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2.1. 传统的纯培养法 | 第17页 | 2.2.2 ERIC-PCR分子杂交技术 | 第17-18页 | 2.2.3. 基于16S rDNA的分子测序技术 | 第18页 | 2.2.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18页 | 2.2.5. 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3 16S rRNA测序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2.4 肠道菌群对机体的益处 | 第19页 | 2.4.1 益生菌对机体免疫的作用 | 第19页 | 2.4.2 肠道菌群对机体健康的作用 | 第19页 | 3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3.1 代谢组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 第20页 | 3.1.1 核磁共振 | 第20页 | 3.1.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 第20页 | 3.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第20页 | 3.2 代谢组学试验的主要分析策略 | 第20-21页 | 3.2.1 非靶向代谢组学 | 第20-21页 | 3.2.2 靶向代谢组学 | 第21页 | 3.3 小鼠代谢组学研究现状 | 第21页 | 3.3.1 发病机制方面 | 第21页 | 3.3.2 药物治疗方面 | 第21页 | 4 展望 | 第21-24页 | 第二部分 鼠隐孢子虫感染小鼠的部分生物学特征研究 | 第24-32页 | 1 引言 | 第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 卵囊来源 | 第24页 | 2.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24-25页 | 2.2.1 仪器 | 第24页 | 2.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24-25页 | 2.3 方法 | 第25-26页 | 2.3.1 纯化鼠隐孢子虫卵囊并感染小鼠 | 第25页 | 2.3.2 OPG(Oocyst pergram)计数 | 第25-26页 | 2.3.3 制作组织病理切片 | 第26页 | 2.3.4 制作组织扫描电镜切片 | 第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3.1 鼠隐孢子纯化结果 | 第26-27页 | 3.2 鼠隐孢子感染小鼠后OPG变化 | 第27-28页 | 3.3 病理切片观察 | 第28-29页 | 3.4 组织样品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29-3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部分 鼠隐孢子虫感染小鼠的肠道菌群变化研究 | 第32-50页 | 1 引言 | 第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2.1 卵囊来源 | 第32页 | 2.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32页 | 2.2.1 仪器 | 第32页 | 2.2.2 主要试剂耗材 | 第32页 | 2.3 方法 | 第32-34页 | 2.3.1 鼠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和粪便样品收集 | 第32-33页 | 2.3.2 粪便DNA提取 | 第33页 | 2.3.3 生物信息分析 | 第33-34页 | 2.3.4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第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3.1 OTU累计曲线 | 第34-35页 | 3.2 OTU Venn图 | 第35-36页 | 3.3 OTU PLS-DA分析 | 第36-37页 | 3.4 物种组成分析 | 第37-40页 | 3.4.1 门水平物种相对丰度分析 | 第37-38页 | 3.4.2 科水平物种相对丰度分析 | 第38-39页 | 3.4.3 属水平物种相对丰度分析 | 第39-40页 | 3.5 物种PCA分析 | 第40页 | 3.6 多样性分析 | 第40-45页 | 3.7 样品间物种组成聚类分析 | 第45-4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6-50页 | 第四部分 鼠隐孢子虫感染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50-78页 | 1 引言 | 第5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2.1 卵囊来源 | 第50页 | 2.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50-51页 | 2.2.1 仪器 | 第50页 | 2.2.2 主要试剂耗材 | 第50-51页 | 2.3 方法 | 第51-52页 | 2.3.1 鼠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和粪便样品收集 | 第51页 | 2.3.2 样品处理和代谢物提取 | 第51页 | 2.3.3 样品检测和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73页 | 3.1 数据质控 | 第52-55页 | 3.1.1 QC样本的色谱图重叠 | 第52-53页 | 3.1.2 所有样本的主成分分析(PCA) | 第53-54页 | 3.1.3 化合物数量和峰面积差异 | 第54-55页 | 3.2 化合物检测结果和注释 | 第55-59页 | 3.2.1 化合物的检测和鉴定情况 | 第56页 | 3.2.2 代谢物的分类和功能注释 | 第56-59页 | 3.3 统计分析及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第59-62页 | 3.3.1 主成分分析(PCA) | 第59-61页 | 3.3.2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结果 | 第61页 | 3.3.3 代谢差异物分析 | 第61-62页 | 3.4 差异代谢物分析 | 第62-73页 | 3.4.1 差异代谢物的聚类分析 | 第62-67页 | 3.4.2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第67-73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3-78页 | 第五部分 结论和创新点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创新点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ABSTRACT | 第88-90页 |
|
|
|
|
论文编号BS4734434,这篇论文共90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1.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5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