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物质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 |
|
论文目录 |
|
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第Ⅰ部分 总论 | 第13-25页 | 第一章 总论 | 第13-25页 |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 | 第13-14页 | ·进行物流分析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 | 第14-16页 | ·物流分析的定义 | 第14-15页 | ·物流分析的重要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关于物流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国外关于物流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国内关于物流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物流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21-25页 |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基本思路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第Ⅱ部分 物质流分析及其应用 | 第25-116页 | 第二章 物质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第25-35页 | ·国内外关于物质流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产品的生命周期 | 第26页 | ·生命周期链和生命周期链群 | 第26-28页 | ·定点观察法和跟踪观察法的含义 | 第28-29页 | ·定点观察法 | 第29-31页 | ·非稳态物流 | 第29-30页 | ·稳态物流 | 第30-31页 | ·定点观察法的实际应用模型 | 第31页 | ·跟踪观察法 | 第31-34页 | ·非稳态物流 | 第32页 | ·稳态物流 | 第32-33页 | ·跟踪观察法的实际应用模型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中国铜循环现状分析 | 第35-80页 | ·铜的一般介绍 | 第35-39页 | ·国内外铜冶金发展概况 | 第35-36页 | ·国内铜冶金发展概况 | 第35-36页 | ·国外铜冶金发展概况 | 第36页 | ·铜的性质和用途 | 第36-39页 | ·铜的性质 | 第37-38页 | ·铜的用途 | 第38-39页 | ·铜的生产、消费及铜矿资源状况 | 第39-43页 | ·世界铜的生产、消费 | 第39-40页 | ·中国铜的生产、消费 | 第40-41页 | ·世界铜矿资源状况 | 第41-42页 | ·中国铜矿资源状况 | 第42-43页 |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与铜资源紧缺 | 第43-45页 | ·铜资源承载力 | 第43页 | ·经济快速增长 | 第43-44页 | ·铜的需求 | 第44页 | ·铜资源紧缺 | 第44-45页 | ·铜循环的定点观察分析 | 第45-56页 | ·铜循环的定点观察模型 | 第45-47页 | ·中国2002年的铜流分析 | 第47-52页 | ·铜的生产阶段 | 第47-48页 | ·铜制品的加工制造阶段 | 第48-49页 | ·铜制品的使用阶段 | 第49-50页 | ·废杂铜的回收阶段 | 第50-52页 | ·几个重要指标 | 第52-53页 | ·中国1998-2003年铜循环的定点观察分析 | 第53-56页 | ·1998-2003年的铜循环现状 | 第53-54页 | ·1998-2003年铜流的定点观察分析 | 第54-56页 | ·铜循环的跟踪观察分析 | 第56-67页 | ·铜循环的跟踪观察模型 | 第56-57页 | ·中国2002年的铜流分析 | 第57-62页 | ·铜的生产阶段 | 第59页 | ·铜制品的加工制造阶段 | 第59-60页 | ·铜制品的使用阶段 | 第60-61页 | ·报废铜制品的回收阶段 | 第61-62页 | ·几个重要指标 | 第62-63页 | ·中国1998-2003年铜循环的跟踪观察分析 | 第63-66页 | ·1998-2003年的铜循环现状 | 第63-64页 | ·1998-2003年铜流的跟踪观察分析 | 第64-66页 | ·讨论及建议 | 第66-67页 | ·铜循环的熵分析 | 第67-78页 | ·熵的理论及其计算 | 第67-69页 | ·物质循环的熵分析 | 第69-70页 | ·中国2002年铜循环的熵分析 | 第70-75页 | ·定点观察的熵分析 | 第70-73页 | ·跟踪观察的熵分析 | 第73-75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四章 关于铜循环指标的研究 | 第80-103页 | ·铜产品生命周期铜流示意图 | 第80-82页 | ·铜资源效率 | 第82-87页 | ·中国1990-2003年的铜资源效率 | 第82-85页 | ·直接计算法 | 第82-83页 | ·间接计算法 | 第83-85页 | ·主要产铜国的铜资源效率 | 第85-86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86-87页 | ·矿石指数 | 第87-89页 | ·中国1990-2003年的矿石指数 | 第88页 | ·主要产铜国的矿石指数 | 第8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88-89页 | ·废铜指数 | 第89-93页 | ·中国1990-2003年的废铜指数 | 第89-90页 | ·主要产铜国的废铜指数 | 第90-91页 | ·自产废铜指数 | 第91-92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92-93页 | ·环境效率 | 第93-97页 | ·中国1990-2003年的环境效率 | 第94-95页 | ·主要产铜国的环境效率 | 第95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95-97页 | ·中国2005-2020年铜循环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 第97-102页 | ·铜资源效率的变化 | 第97-99页 | ·矿石指数的变化 | 第99-100页 | ·废铜指数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建议及措施 | 第101-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中、美两国铜消费的比较分析 | 第103-116页 | ·理论分析 | 第103-104页 | ·美国铜消费的历史分析 | 第104-106页 | ·铜消费量—GDP曲线(I-G曲线) | 第104-105页 | ·GDP—单位GDP铜消费量曲线(G-T曲线) | 第105页 | ·人均铜消费量—人均GDP曲线(E-A曲线) | 第105-106页 | ·中国铜消费的历史分析 | 第106-107页 | ·铜消费量—GDP曲线(I-G曲线) | 第106页 | ·GDP—单位GDP铜消费量曲线(G-T曲线) | 第106-107页 | ·人均铜消费量—人均GDP曲线(E-A曲线) | 第107页 | ·中、美两国单位 GDP铜消费量的比较分析 | 第107-110页 | ·中国2005-2020年铜消费的情景分析 | 第110-112页 | ·单位 GDP铜消费量的年下降率 | 第110-111页 | ·未来15年内铜消费量的情景分析 | 第111-112页 | ·中、美两国工业化进程中铜消费指标的比较分析 | 第112-115页 | ·两国工业化进程中铜消费量的分析 | 第112-113页 | ·两国工业化进程中人均铜消费量的分析 | 第113-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Ⅲ部分 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 | 第116-138页 | 第六章 生态足迹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第116-123页 | ·国内外关于生态足迹分析的研究 | 第116-117页 | ·生态足迹分析的理论 | 第117-119页 | ·生态足迹概念 | 第117-118页 | ·生态足迹理论 | 第118-119页 | ·生态足迹分析的方法 | 第119-123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119-120页 | ·生态足迹指标的特点 | 第120-121页 | ·全球及我国的生态足迹 | 第121-123页 | 第七章 辽宁省的生态足迹分析 | 第123-138页 | ·辽宁省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123-132页 | ·数据收集 | 第123-124页 | ·辽宁省1995-200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 第124-130页 | ·结果分析 | 第130-132页 | ·基于生态足迹的两个指标 | 第132-134页 | ·生态足迹的多样性(H_(EF))及其辽宁省的实例计算 | 第132-133页 | ·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C_d)及其辽宁省的实例计算 | 第133-134页 | ·H_(EF)和C_d的讨论 | 第13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34-137页 | ·全国各省(区市)的足迹比较 | 第134-135页 | ·生态足迹指标述评 | 第135-136页 | ·研究展望 | 第136-137页 | ·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Ⅳ部分 结论 | 第138-140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8-140页 | 附件 | 第140-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5-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6-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 个人简历 | 第168-169页 |
|
|
|
|
论文编号BS1190536,这篇论文共169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9.1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4.5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