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 | 第9-10页 |
1.2.2 混合厌氧发酵技术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3 沼气工程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研究 | 第14-2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2.1.1 试验原料与接种物 | 第14页 |
2.1.2 试验设计与装置 | 第14-15页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5-16页 |
2.1.4 数据分析及计算 | 第16-1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7-24页 |
2.2.1 粪秆配比对混合发酵体系甲烷产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2.2.2 粪秆配比对混合发酵体系pH的影响 | 第18-19页 |
2.2.3 粪秆配比对混合发酵体系VFAs及NH_4~+-N浓度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4 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发酵动力学特性 | 第20页 |
2.2.5 甲烷产量与发酵过程各因素的冗余分析 | 第20-21页 |
2.2.6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第21-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牛粪与小麦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研究 | 第26-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3.1.1 试验原料与接种物 | 第26页 |
3.1.2 试验设计与装置 | 第26-27页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7页 |
3.1.4 数据分析及计算 | 第2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3.2.1 粪秆配比对牛粪与小麦秸秆混合发酵体系甲烷产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2 粪秆配比对牛粪与小麦秸秆混合发酵体系pH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3 粪秆配比对牛粪与小麦秸秆混合发酵体系VFAs及NH_4~+-N浓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4 牛粪与小麦秸秆混合发酵动力学特性 | 第30-31页 |
3.2.5 甲烷产量与发酵过程各因素的冗余分析 | 第31-32页 |
3.2.6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第32-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牛粪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研究及各混合体系差异性分析 | 第36-5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1.1 试验原料与接种物 | 第36页 |
4.1.2 试验设计与装置 | 第36-37页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7页 |
4.1.4 数据分析及计算 | 第3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51页 |
4.2.1 粪秆配比对混合发酵体系甲烷产量影响及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4.2.2 粪秆配比对混合发酵体系pH影响及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4.2.3 粪秆配比对混合发酵体系VFAs及NH_4~+-N浓度影响及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4.2.4 牛粪与水稻秸秆混合发酵动力学特性及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4.2.5 甲烷产量与发酵过程各因素的冗余分析 | 第42页 |
4.2.6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第42-45页 |
4.2.7 牛粪分别与各作物秸秆发酵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对比 | 第45-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基于粪秆混合厌氧消化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52-59页 |
5.1 沼气工程模型 | 第53页 |
5.2 敏感性分析 | 第53-54页 |
5.3 生产方案 | 第54-56页 |
5.3.1 成本构成 | 第54-55页 |
5.3.2 运行计划 | 第55-56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5.4.1 基于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4.2 敏感性分析结果 | 第57-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页 |
6.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