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1页 |
第1章 引论 | 第21-36页 |
·问题的缘起 | 第21-30页 |
·科学本质显性时代的到来 | 第21-23页 |
·我国学生的科学技术观之比较与反思 | 第23-27页 |
·HPS价值在国际科学本质教学研究中的彰显 | 第27-30页 |
·研究的问题、意义与创新 | 第30-32页 |
·研究的问题 | 第3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30-32页 |
·研究的创新 | 第32页 |
·研究设计与论文架构 | 第32-34页 |
·概念界定与假设 | 第34-36页 |
第2章 HPS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路径与反思 | 第36-72页 |
·科学本质内涵的界定与研究 | 第37-43页 |
·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策略之研究 | 第43-50页 |
·以HPS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之研究 | 第50-62页 |
·从科学史走向HPS | 第50-51页 |
·融入科学史对科学本质理解的价值体现 | 第51-53页 |
·融入科学史于科学教学以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过程 | 第53-55页 |
·融入科学史以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方法或模式 | 第55-59页 |
·其人与其思想——HPS融入科学教学的代表人物 | 第59-61页 |
·HPS研究组织的形成及运行 | 第61-62页 |
·科学本质理解之评价研究 | 第62-67页 |
·我国(大陆)科学本质研究 | 第67-72页 |
·我国(大陆)科学本质研究现状 | 第67-70页 |
·启示与借鉴 | 第70-72页 |
第3章 理解科学本质的多维视角 | 第72-132页 |
·科学史与科学本质理解 | 第72-87页 |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及科学本质探析 | 第73-77页 |
·光的本性之争及科学本质寓意 | 第77-81页 |
·科学的主观性 | 第81-84页 |
·科学定律与科学理论的区别 | 第84-87页 |
·科学哲学与科学本质理解 | 第87-105页 |
·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 | 第87-95页 |
·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科学合理性、科学发现模式)及科学本质教学寓意 | 第95-105页 |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本质 | 第105-116页 |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史、科学哲学的关系 | 第105-110页 |
·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认识科学的社会本质 | 第110-116页 |
·科学本质的多维理解——兼谈HPS、STS与SSI的关系 | 第116-132页 |
·HPS与科学本质理解 | 第117-122页 |
·科学本质的多维理解——HPS、STS教育与SSI的关系认识 | 第122-132页 |
第4章 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 第132-161页 |
·科学教育标准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 第133-149页 |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2061计划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 第134-137页 |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 第137-139页 |
·澳大利CSFII与维多利亚科学核心学习标准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 第139-142页 |
·台湾九年一贯"自然与生活科技"课程纲要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 第142-143页 |
·香港科学教育领域中的科学本质与HPS分析 | 第143-146页 |
·大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与HPS分析 | 第146-149页 |
·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 第149-161页 |
·从第三届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看教材中的科学本质与HPS | 第151-152页 |
·国外学者们对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本质与科学史的分析 | 第152-156页 |
·我国(大陆)科学教材中的科学本质与HPS分析 | 第156-161页 |
第5章 科学本质教学内容 | 第161-190页 |
·科学本质教学目标的表述 | 第161-172页 |
·科学本质与科学史的不同需求 | 第161-164页 |
·当前科学本质教学目标预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4-166页 |
·科学本质教学目标表述——案例剖析 | 第166-172页 |
·科学本质教学中的HPS架构 | 第172-190页 |
·不同科学本质要义的HPS架构 | 第172-180页 |
·基于主题内容的HPS架构——以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为例 | 第180-190页 |
第6章 科学本质教学过程 | 第190-241页 |
·科学本质教学模式 | 第190-210页 |
·"历史-探究"教学模式 | 第191-203页 |
·基于科学史实验发展的教学模式 | 第203-210页 |
·基于HPS的科学教学方法 | 第210-241页 |
·历史个案研究 | 第210-223页 |
·历史-探究方法 | 第223-229页 |
·以类比方法进行科学本质教学 | 第229-238页 |
·科学写作 | 第238-241页 |
第7章 科学本质教学知识及其发展 | 第241-261页 |
·科学本质学科教学知识(PCK for NOS) | 第241-247页 |
·学科教学知识 | 第241-244页 |
·科学本质学科教学知识 | 第244-247页 |
·科学教师的NOS及其提升之实证研究 | 第247-261页 |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247-248页 |
·数据与资料分析 | 第248-259页 |
·探讨与结论 | 第259-261页 |
第8章 结论与反思 | 第261-267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261-264页 |
·学生需要发展的科学本质的内涵与科学本质理解 | 第261-262页 |
·以HPS视角开展科学本质教学的可能性 | 第262页 |
·以HPS融入开展科学本质教学 | 第262-263页 |
·实现有效科学本质教学的必然因素——科学本质教学知识及教师的NOS理解与发展 | 第263-264页 |
·反思与展望 | 第264-267页 |
附录 | 第267-277页 |
附录1:ROSE项目中关于学生科学技术观的调查(中英文调查问卷) | 第267-269页 |
附录2:2061计划中的科学本质相关图(科学探索中的证据与推理,科学调查) | 第269-271页 |
附录3: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前后测问卷 | 第271-274页 |
附录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课题及教学、科研成果 | 第274-27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7-299页 |
后记 | 第299-3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