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4-2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2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24-2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9-3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9-30页 |
2.1.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第29页 |
2.1.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第29-30页 |
2.1.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 | 第3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2.2.1 创新网络理论 | 第30-31页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第31-32页 |
2.2.3 协同理论 | 第32页 |
2.2.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32-35页 |
3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35-69页 |
3.1 研究范围 | 第35-38页 |
3.2 发展现状 | 第38-53页 |
3.2.1 长株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38-41页 |
3.2.2 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现状 | 第41-48页 |
3.2.3 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48-53页 |
3.3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53-69页 |
3.3.1 产业结构趋同,集群互动不明显 | 第53-55页 |
3.3.2 产业链条不健全,集群合力不足 | 第55-56页 |
3.3.3 集群内部发展失衡,资源要素过于集中 | 第56-59页 |
3.3.4 科技投入强度不足,集群竞争力不强 | 第59-61页 |
3.3.5 辐射带动功能弱,示范引领作用不显著 | 第61-66页 |
3.3.6 产业用地资源不足,未来发展空间受限 | 第66-67页 |
3.3.7 “行政区经济”思想固存,缺乏协同创新意识 | 第67-69页 |
4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发展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 第69-80页 |
4.1 整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69-75页 |
4.1.1 有利因素 | 第69-73页 |
4.1.2 不利因素 | 第73-75页 |
4.2 整合发展作用机制分析 | 第75-80页 |
4.2.1 竞争机制 | 第75-76页 |
4.2.2 政府协调机制 | 第76-77页 |
4.2.3 社会中介组织 | 第77-78页 |
4.2.4 耦合机制 | 第78-80页 |
5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发展路径 | 第80-96页 |
5.1 产业整合发展路径 | 第80-89页 |
5.1.1 明确集群定位,构筑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 第81-87页 |
5.1.2 加强产业链协作,融入全球产业链 | 第87-89页 |
5.1.3 促进集群创新协同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 第89页 |
5.2 空间整合发展路径 | 第89-96页 |
5.2.1 统筹优化空间布局 | 第89-93页 |
5.2.2 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 | 第93-94页 |
5.2.3 促进区域开放协同 | 第94-96页 |
6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发展对策 | 第96-104页 |
6.1 构建差异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互动发展 | 第96-97页 |
6.2 健全高新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集群合力 | 第97-98页 |
6.3 促进集群协同发展,加快创新要素流通 | 第98-99页 |
6.4 创新财政扶持方式,提高集群竞争力 | 第99-100页 |
6.5 加强辐射带动功能,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 第100-101页 |
6.6 统筹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城融合 | 第101-102页 |
6.7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群内政府合作 | 第102-104页 |
7 结论 | 第104-107页 |
7.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04-105页 |
7.2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附录 | 第114-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