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6-1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7-48页 |
1.1 细胞因子简介 | 第17页 |
1.2 白细胞介素介绍 | 第17-20页 |
1.2.1 来源 | 第18页 |
1.2.2 结构特征 | 第18页 |
1.2.3 生物学功能 | 第18-19页 |
1.2.4 临床应用 | 第19-20页 |
1.2.4.1 疫苗佐剂应用 | 第19页 |
1.2.4.2 治疗药物应用 | 第19-20页 |
1.2.4.3 白细胞介素拮抗剂应用 | 第20页 |
1.2.4.4 疾病诊断指标 | 第20页 |
1.3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3.1 IL-2的结构特点 | 第20-22页 |
1.3.2 IL-2的来源 | 第22页 |
1.3.3 IL-2受体(IL-2R)研究 | 第22-23页 |
1.3.4 IL-2的作用机理 | 第23-24页 |
1.3.5 IL-2的生物学活性 | 第24-25页 |
1.3.5.1 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 第24页 |
1.3.5.2 刺激活化的B细胞增殖与分化 | 第24页 |
1.3.5.3 诱导NK、LAK细胞增殖 | 第24页 |
1.3.5.4 促进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 第24页 |
1.3.5.5 增敏反应 | 第24-25页 |
1.3.6 IL-2的临床应用 | 第25-27页 |
1.3.6.1 免疫治疗剂 | 第25-26页 |
1.3.6.1.1 单独应用IL-2 | 第25页 |
1.3.6.1.2 IL-2与其他细胞因子或化学药物联用 | 第25-26页 |
1.3.6.1.3 IL-2激发LAK或TIL细胞,进行过继免疫疗法 | 第26页 |
1.3.6.1.4 毒副作用 | 第26页 |
1.3.6.2 免疫增强剂功能 | 第26页 |
1.3.6.3 IL-2临床检测 | 第26-27页 |
1.3.7 IL-2基因工程研究 | 第27-28页 |
1.3.7.1 IL-2的重组表达 | 第27页 |
1.3.7.2 IL-2生物学活性检测 | 第27-28页 |
1.4 白细胞介素6的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1.4.1 IL-6的结构特点 | 第28-29页 |
1.4.2 IL-6的来源 | 第29页 |
1.4.3 IL-6受体(IL-6R)研究 | 第29-30页 |
1.4.4 IL-6的作用机理 | 第30页 |
1.4.5 IL-6的生物学活性 | 第30-32页 |
1.4.5.1 IL-6对B细胞的活性 | 第30-31页 |
1.4.5.2 IL-6对T细胞的影响 | 第31页 |
1.4.5.3 IL-6对造血细胞的作用 | 第31页 |
1.4.5.4 IL-6对肝细胞的活性 | 第31页 |
1.4.5.5 IL-6对神经细胞的活性 | 第31页 |
1.4.5.6 IL-6对肿瘤细胞的活性 | 第31-32页 |
1.4.6 IL-6的临床作用 | 第32-33页 |
1.4.6.1 IL-6对机体保护性作用 | 第32页 |
1.4.6.2 IL-6对机体杀伤性作用 | 第32-33页 |
1.4.7 IL-6的基因工程研究 | 第33页 |
1.4.7.1 IL-6的重组表达 | 第33页 |
1.4.7.2 IL-6生物学活性检测 | 第33页 |
1.5 IL-2与IL-6在免疫作用中的相互关系 | 第33-34页 |
1.6 佐剂简述 | 第34-40页 |
1.6.1 盐类佐剂 | 第34-35页 |
1.6.2 油乳佐剂 | 第35页 |
1.6.3 脂质体 | 第35页 |
1.6.4 微生物及微生物来源的佐剂 | 第35-36页 |
1.6.5 植物来源的佐剂 | 第36-37页 |
1.6.6 细胞因子佐剂 | 第37-40页 |
1.6.6.1 细胞因子蛋白佐剂研究 | 第37-38页 |
1.6.6.2 细胞因子基因佐剂研究 | 第38-39页 |
1.6.6.3 新型细胞因子重组基因工程疫苗 | 第39-40页 |
1.7 重组蛋白表达系统简述 | 第40-43页 |
1.7.1 大肠杆菌表达体系 | 第40-41页 |
1.7.2 酵母表达体系 | 第41页 |
1.7.3 昆虫细胞表达体系 | 第41-42页 |
1.7.4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 第42-43页 |
1.8 PRV简述 | 第43-45页 |
1.8.1 PRV简介 | 第43-44页 |
1.8.2 PRV危害 | 第44页 |
1.8.3 PRV疫苗 | 第44-45页 |
1.9 PRRSV简述 | 第45-48页 |
1.9.1 PRRSV简介 | 第45-46页 |
1.9.2 PRRSV危害 | 第46页 |
1.9.3 PRRSV疫苗 | 第46-48页 |
第2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48-49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9-7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9-58页 |
3.1.1 质粒与菌株 | 第49页 |
3.1.2 细胞、毒株与疫苗 | 第49-54页 |
3.1.3 实验动物 | 第54页 |
3.1.4 生化试剂 | 第54页 |
3.1.5 主要培养基 | 第54-56页 |
3.1.5.1 大肠杆菌培养基 | 第54页 |
3.1.5.2 酵母培养基 | 第54-55页 |
3.1.5.2.1 贮存液 | 第54-55页 |
3.1.5.2.2 酵母培养基 | 第55页 |
3.1.5.3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基及消化液 | 第55-56页 |
3.1.6 缓冲液 | 第56-57页 |
3.1.6.1 质粒提取用缓冲液 | 第56页 |
3.1.6.1.1 重组质粒快速检验裂解液 | 第56页 |
3.1.6.1.2 标准碱裂解提取质粒缓冲液 | 第56页 |
3.1.6.2 SDS-PAGE缓冲液及染液 | 第56-57页 |
3.1.6.2.1 SDS-PAGE缓冲液 | 第56页 |
3.1.6.2.2 考马斯亮蓝染液 | 第56页 |
3.1.6.2.3 银染相关溶液、 | 第56-57页 |
3.1.6.3 Western blot缓冲液 | 第57页 |
3.1.7 E.coli感受态制备用试剂 | 第57页 |
3.1.8 Pichia pastoris感受态制备用试剂 | 第57页 |
3.1.9 ELISA缓冲液 | 第57-58页 |
3.1.10 其它缓冲液 | 第5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8-73页 |
3.2.1 PCR扩增IL-2和IL-6 | 第58-59页 |
3.2.1.1 PCR扩增的引物序列 | 第58-59页 |
3.2.1.2 PCR反应体系 | 第59页 |
3.2.1.3 PCR反应条件 | 第59页 |
3.2.2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59页 |
3.2.3 PCR产物的克隆 | 第59-60页 |
3.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60页 |
3.2.5 连接产物及质粒的转化 | 第60页 |
3.2.6 重组质粒的快速鉴定 | 第60-61页 |
3.2.6.1 PCR快速鉴定 | 第60页 |
3.2.6.2 快速裂解鉴定 | 第60-61页 |
3.2.7 质粒的制备 | 第61页 |
3.2.7.1 质粒的小量制备(碱裂解法) | 第61页 |
3.2.7.2 质粒的大量制备(碱裂解法) | 第61页 |
3.2.8 细胞因子原核表达 | 第61-63页 |
3.2.8.1 IPTG诱导表达 | 第61-62页 |
3.2.8.2 包涵体提取 | 第62页 |
3.2.8.2.1 重组菌可溶蛋白与不可溶蛋白(包涵体)的分离 | 第62页 |
3.2.8.2.2 包涵体的变性及复性 | 第62页 |
3.2.8.3 表达产物的浓度测定 | 第62页 |
3.2.8.4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 | 第62-63页 |
3.2.8.4.1 蛋白凝胶电泳 | 第62-63页 |
3.2.8.4.2 蛋白凝胶考马斯亮蓝染色 | 第63页 |
3.2.9 细胞因子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63页 |
3.2.9.1 免疫原的制备 | 第63页 |
3.2.9.2 免疫程序 | 第63页 |
3.2.10 细胞因子酵母表达 | 第63-67页 |
3.2.10.1 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毕赤酵母(LiCl法) | 第63-64页 |
3.2.10.1.1 质粒的准备(线性化) | 第63页 |
3.2.10.1.2 感受态酵母细胞制备 | 第63页 |
3.2.10.1.3 质粒转化毕赤酵母菌 | 第63-64页 |
3.2.10.2 酵母重组基因组的提取(PCR模板制备) | 第64页 |
3.2.10.2.1 酵母基因组的常规提取步骤 | 第64页 |
3.2.10.2.2 快速制备酵母质粒和基因组方法 | 第64页 |
3.2.10.2.3 简便制备酵母基因组方法 | 第64页 |
3.2.10.3 酵母阳性重组子筛选(PCR) | 第64-65页 |
3.2.10.3.1 PCR检测的引物序列 | 第64页 |
3.2.10.3.2 PCR反应体系 | 第64-65页 |
3.2.10.3.3 PCR反应程序 | 第65页 |
3.2.10.4 重组酵母菌的诱导表达 | 第65页 |
3.2.10.5 银染 | 第65页 |
3.2.10.6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65-66页 |
3.2.10.6.1 电转 | 第65-66页 |
3.2.10.6.2 染色 | 第66页 |
3.2.10.6.3 封闭 | 第66页 |
3.2.10.6.4 第一抗体和靶蛋白结合 | 第66页 |
3.2.10.6.5 二级抗体与硝酸纤维素滤膜的温育 | 第66页 |
3.2.10.6.6 加入底物显色 | 第66页 |
3.2.10.7 表达产物的N-联糖基化分析 | 第66页 |
3.2.10.8 重组菌株最佳表达时间的测定 | 第66页 |
3.2.10.9 不同批次重组菌株的表达情况检测 | 第66-67页 |
3.2.10.10 酵母表达产物的浓缩与纯化 | 第67页 |
3.2.10.11 酵母菌株的保存 | 第67页 |
3.2.11 重组蛋白稳定性检测 | 第67页 |
3.2.12 细胞因子真核表达 | 第67-68页 |
3.2.12.1 质粒转染哺乳细胞 | 第67页 |
3.2.12.2 G418抗性筛选 | 第67-68页 |
3.2.13 重组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的测定 | 第68-69页 |
3.2.13.1 用CTLL-2细胞检测IL-2生物学活性 | 第68-69页 |
3.2.13.1.1 CTLL-2细胞的培养,冻存,复苏条件 | 第68页 |
3.2.13.1.2 IL-2生物学活性测定 | 第68-69页 |
3.2.13.2 用B9细胞检测IL-6生物学活性 | 第69页 |
3.2.13.2.1 B9细胞的培养 | 第69页 |
3.2.13.2.2 IL-6生物学活性测定 | 第69页 |
3.2.14 动物试验 | 第69-70页 |
3.2.14.1 重组细胞因子蛋白的免前准备 | 第69页 |
3.2.14.2 重组细胞因子蛋白对灭活苗佐剂效应猪试验免疫程序 | 第69-70页 |
3.2.14.3 细胞因子基因对核酸疫苗佐剂效应小鼠试验程序 | 第70页 |
3.2.15 病毒TCID_(50)的测定 | 第70页 |
3.2.16 病毒微量中和试验(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 第70页 |
3.2.17 ELISA检测 | 第70-71页 |
3.2.18 CTL检测 | 第71-72页 |
3.2.18.1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分离 | 第71页 |
3.2.18.2 靶细胞的制备 | 第71页 |
3.2.18.3 乳酸脱氢酶(LDH)分析检测CTL效应 | 第71-72页 |
3.2.19 攻毒后PCR检测试验猪散毒情况 | 第72页 |
3.2.19.1 鼻拭子处理 | 第72页 |
3.2.19.2 PCR检测的引物序列 | 第72页 |
3.2.19.3 PCR反应体系 | 第72页 |
3.2.19.4 PCR反应程序 | 第72页 |
3.2.20 统计方法 | 第72-73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73-104页 |
4.1 pIL-2,pIL-6和pIL6-IL2的原核表达 | 第73-79页 |
4.1.1 pIL-2的原核表达 | 第73-74页 |
4.1.1.1 表达质粒pET-IL2的构建 | 第73页 |
4.1.1.2 rpIL-2的原核表达及包涵体提取 | 第73-74页 |
4.1.2 pIL-6的原核表达 | 第74-76页 |
4.1.2.1 PCR扩增去除信号肽的pIL-6序列 | 第74页 |
4.1.2.2 中间转移质粒SK~+-IL6的构建 | 第74页 |
4.1.2.3 表达质粒pGEX-IL6的构建 | 第74-75页 |
4.1.2.4 rpIL6的原核表达及包涵体提取 | 第75-76页 |
4.1.3 pIL6-IL2的原核表达 | 第76-79页 |
4.1.3.1 PCR扩增 | 第76页 |
4.1.3.2 表达质粒28a-IL6-IL2的构建 | 第76-78页 |
4.1.3.3 rpIL6-IL2的原核表达及包涵体提取 | 第78-79页 |
4.2 pIL-2,pIL-6和pIL6-IL2的毕赤酵母表达 | 第79-93页 |
4.2.1 pIL-2的毕赤酵母表达 | 第79-83页 |
4.2.1.1 表达质粒pPIC3.5K-IL2的构建 | 第79页 |
4.2.1.2 pPIC3.5K-IL2重组入酵母染色体的PCR鉴定 | 第79-80页 |
4.2.1.3 rpIL-2的酵母表达及Western blot分析 | 第80-81页 |
4.2.1.4 酵母表达产物rpIL-2的去N端糖基化分析 | 第81-82页 |
4.2.1.5 重组酵母菌GS115/pPIC3.5K-IL2表达情况分析 | 第82-83页 |
4.2.1.6 酵母表达产物rpIL-2的生物学活性鉴定 | 第83页 |
4.2.2 pIL-6的毕赤酵母表达 | 第83-87页 |
4.2.2.1 表达质粒pPIC9K-IL6的构建 | 第83-84页 |
4.2.2.2 pPIC9K-IL6重组入酵母染色体的PCR鉴定 | 第84页 |
4.2.2.3 rpIL-6的酵母表达及Western blot分析 | 第84-85页 |
4.2.2.4 酵母表达产物rpIL6的去N端糖基化分析 | 第85-86页 |
4.2.2.5 rpIL-6蛋白的浓缩与纯化 | 第86页 |
4.2.2.6 酵母表达产物rpIL-6的生物学活性鉴定 | 第86-87页 |
4.2.3 pIL6-IL2的毕赤酵母表达 | 第87-93页 |
4.2.3.1 表达质粒pPIC9K-IL6-IL2构建 | 第87-88页 |
4.2.3.2 pPIC9K-IL6-IL2重组入酵母染色体的PCR鉴定 | 第88页 |
4.2.3.3 rpIL6-IL2的酵母表达 | 第88页 |
4.2.3.4 酵母表达产物rpIL6-IL2的去N端糖基化分析 | 第88-90页 |
4.2.3.5 重组酵母菌GS115/pPIC9K-IL6-IL2表达情况分析 | 第90页 |
4.2.3.6 酵母表达产物rpIL6-IL2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90-91页 |
4.2.3.7 酵母表达产物rPIL6-IL2的生物学活性鉴定 | 第91-93页 |
4.2.4 原核表达产物与酵母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比较 | 第93页 |
4.3 表达产物稳定性检测 | 第93-94页 |
4.4 pIL-2,pIL-6和pIL6-IL2的真核表达 | 第94-97页 |
4.4.1 含PRRSV ORF5基因及不同细胞因子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94-95页 |
4.4.2 细胞因子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 | 第95-97页 |
4.5 重组细胞因子蛋白对PRV灭活疫苗的佐剂效应研究 | 第97-101页 |
4.5.1 中和抗体水平检测 | 第97-98页 |
4.5.2 CTL水平检测 | 第98页 |
4.5.3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 第98-101页 |
4.5.3.1 临床症状 | 第98-99页 |
4.5.3.2 体温变化 | 第99页 |
4.5.3.3 排毒情况 | 第99-101页 |
4.6 细胞因子基因对PRRSV ORF5核酸疫苗的佐剂效应研究 | 第101-104页 |
4.6.1 中和抗体水平检测 | 第101-102页 |
4.6.2 ELISA检测 | 第102-104页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04-115页 |
5.1 pIL-2的表达 | 第104-106页 |
5.1.1 pIL-2在E.Coli中的表达及纯化 | 第104-105页 |
5.1.2 pIL-2在P.pastoris中的表达 | 第105-106页 |
5.2 pIL-6的表达 | 第106-107页 |
5.2.1 pIL-6在E.Coli中的表达及纯化 | 第106页 |
5.2.2 pIL-6在P.pastoris中的表达及纯化 | 第106-107页 |
5.3 pIL6-IL2的表达 | 第107-108页 |
5.3.1 融合蛋白pIL6-IL2的设计 | 第107-108页 |
5.3.2 融合蛋白pIL6-IL2在E.coli与P.pastoris中的表达 | 第108页 |
5.4 细胞因子重组蛋白对PRV灭活苗的佐剂效应研究 | 第108-112页 |
5.4.1 重组蛋白rpIL-2对PRV灭活苗免疫效力影响 | 第109-110页 |
5.4.2 重组蛋白rpIL-6对PRV灭活苗免疫效力影响 | 第110-111页 |
5.4.3 重组蛋白rpIL6-IL2对PRV灭活苗免疫效力影响 | 第111-112页 |
5.5 细胞因子基因对PRRSV ORF5核酸疫苗的佐剂效应研究 | 第112-113页 |
5.5.1 联有细胞因子基因的PRRSV ORF5核酸疫苗构建 | 第112-113页 |
5.5.2 细胞因子基因对PRRSV ORF5核酸疫苗的佐剂效应 | 第113页 |
5.6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附录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