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第12-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5-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范围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4-2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26-39页 |
2.1 产业经济学 | 第26-31页 |
2.1.1 产业经济学概述 | 第27-28页 |
2.1.2 农村产业规划及模式 | 第28-30页 |
2.1.3 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 | 第30-31页 |
2.2 农村社会学 | 第31-34页 |
2.2.1 农村生活方式概述 | 第31-33页 |
2.2.2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 | 第33-34页 |
2.3 建筑类型学 | 第34-37页 |
2.3.1 建筑类型学的概述 | 第34-35页 |
2.3.2 类型学对研究农村住宅的意义 | 第35页 |
2.3.3 农村住宅类型分类 | 第35-37页 |
2.4 评价理论 | 第37-39页 |
2.4.1 系统工程理论概述与引用 | 第37-38页 |
2.4.2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概述与引用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成都市近郊地区农村住宅户型现状调研 | 第39-89页 |
3.1 居住实态调查 | 第39-47页 |
3.1.1 居住实态调查方法 | 第39-41页 |
3.1.2 调研的基本假设 | 第41-42页 |
3.1.3 调研概述及成果分析 | 第42-47页 |
3.2 成都市近郊地区传统农村住宅户型现状调研 | 第47-67页 |
3.2.1 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模式内容及特点 | 第47页 |
3.2.2 传统农村住宅平面组合类型及特点 | 第47-54页 |
3.2.3 从生产生活角度调研传统农村住宅户型功能空间 | 第54-66页 |
3.2.4 传统农村住宅户型现状总结 | 第66-67页 |
3.3 成都市近郊地区新型农村住宅户型现状调研 | 第67-83页 |
3.3.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 第67-68页 |
3.3.2 新型农村生产生活模式内容及特点 | 第68页 |
3.3.3 新型农村住宅平面组合类型 | 第68-72页 |
3.3.4 从生产生活角度调研新型农村住宅户型功能空间 | 第72-82页 |
3.3.5 新型农村住宅户型现状总结 | 第82-83页 |
3.4 成都市近郊地区农村生产生活转变下住宅户型的演变 | 第83-89页 |
3.4.1 农村生产生活的变化 | 第83页 |
3.4.2 平面组合及功能空间的演变 | 第83-88页 |
3.4.3 生产生活的变化对新型农村住宅户型的需求 | 第88-89页 |
第四章 生产生活方式对新型农村住宅户型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9-107页 |
4.1 农村生产方式的影响 | 第89-95页 |
4.1.1 农村产业规划定位的影响 | 第89-90页 |
4.1.2 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 第90-91页 |
4.1.3 农村产业类型方式的影响 | 第91-95页 |
4.2 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95-103页 |
4.2.1 农村居民居住需求分析 | 第95-98页 |
4.2.2 居住需求与居住行为方式 | 第98-100页 |
4.2.3 居住需求与家庭人口构成 | 第100-102页 |
4.2.4 居住需求与民居建筑文化 | 第102-103页 |
4.3 住宅结构体系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4.3.1 住宅结构体系分类及特点 | 第103-104页 |
4.3.2 住宅结构体系对户型设计的影响 | 第104页 |
4.3.3 住宅结构体系的抗震要求 | 第104-105页 |
4.4 住宅工程造价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4.4.1 工程造价分析对住宅户型设计的意义 | 第105-106页 |
4.4.2 工程造价对住宅户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成都市近郊地区新型农村住宅户型设计策略及评价体系初探 | 第107-143页 |
5.1 新型农村住宅户型设计及原则 | 第107-109页 |
5.1.1 新型农村住宅户型设计 | 第107页 |
5.1.2 新型农村住宅户型设计原则 | 第107-109页 |
5.2 新型农村住宅平面组合及功能空间设计策略探讨 | 第109-130页 |
5.2.1 新型农村住宅平面组合设计 | 第109-125页 |
5.2.2 新型农村住宅功能空间设计 | 第125-130页 |
5.3 新型农村住宅户型评价体系建立初探 | 第130-143页 |
5.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130-131页 |
5.3.2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 第131-138页 |
5.3.3 建立户型实用性评价模型 | 第138-143页 |
结语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9-150页 |
附录1 成都市近郊地区农村住宅调研问卷 | 第150-154页 |
附录2 成都市近郊地区农村住宅调研平面图范例 | 第154-174页 |
附录3 调研农村住宅基本情况统计 | 第174-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