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4-24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4-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20-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彰显 | 第27-53页 |
·缺席与在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语境 | 第27-31页 |
·现代性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遮蔽与缺席 | 第27-29页 |
·呼唤与在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语境与价值彰显 | 第29-31页 |
·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31-37页 |
·马克思恩格斯对达尔文、李比希生态思想的继承与拓展 | 第31-32页 |
·马克思恩格斯对摩尔根、马尔萨斯生态观的阐释与反思 | 第32-34页 |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批判与超越 | 第34-37页 |
·真理与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建构 | 第37-53页 |
·以哲学批判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关系 | 第37-42页 |
·以社会批判揭示人与自然双重异化的根据所在 | 第42-48页 |
·以制度批判建构人类自身及人与自然双重"和解"的实现路径 | 第48-53页 |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 | 第53-77页 |
·"天人合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文化根基 | 第53-59页 |
·"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资源:以儒家、道家为例 | 第53-56页 |
·"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局限 | 第56-57页 |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转型 | 第57-59页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第59-63页 |
·毛泽东、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59-61页 |
·江泽民、胡锦涛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61-63页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逻辑发展 | 第63-77页 |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必然 | 第63-67页 |
·生态文明的内涵、结构及基本特性 | 第67-73页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设计及确立依据 | 第73-77页 |
第4章 中国生态文明主体生态责任的现状与培育 | 第77-92页 |
·生态责任价值观的现实遮蔽及实践意蕴 | 第77-81页 |
·生态责任价值观的现实遮蔽 | 第77-79页 |
·生态责任价值观的理论开显 | 第79-80页 |
·生态责任价值观的实践意蕴 | 第80-81页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生态责任的现状及培育 | 第81-92页 |
·政府理念的生态转型 | 第82-84页 |
·企业行为的生态本质 | 第84-86页 |
·公民个体的生态行为 | 第86-88页 |
·环保NGO的生态责任 | 第88-92页 |
第5章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 | 第92-108页 |
·制度创新的条件及其价值取向 | 第92-95页 |
·制度创新的条件 | 第92-94页 |
·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 | 第94-95页 |
·科学发展观与制度创新 | 第95-100页 |
·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品质 | 第95-98页 |
·科学发展观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价值生成的路径 | 第98-100页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 | 第100-108页 |
·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创新:从多快好省到又好又快 | 第101-103页 |
·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创新:从政治革命到政治文明 | 第103-104页 |
·文化体制的变革与创新:从革命文化到和谐文化 | 第104-108页 |
第6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界及运行机制 | 第108-124页 |
·全球化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 第108-113页 |
·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 第108-111页 |
·全球化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 第111-113页 |
·文明和合的历史必然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 第113-118页 |
·文明和合的历史必然性 | 第113-115页 |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 第115-118页 |
·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价值指向及运行机制 | 第118-124页 |
·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价值指向 | 第118-120页 |
·全球化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 | 第120-124页 |
结论 | 第124-126页 |
论文的创新性结论 | 第124-125页 |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