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12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技术路线图和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4.1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1.1 产业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1.2 参与式扶贫理论 | 第23-24页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2.1 产业扶贫 | 第25页 |
2.2.2 贫困与脱贫 | 第25-26页 |
2.2.3 脱贫长效机制 | 第26-27页 |
3 横峰县概况及葛产业扶贫现状 | 第27-36页 |
3.1 横峰县概述 | 第27-30页 |
3.1.1 地理交通 | 第27-28页 |
3.1.2 社会经济 | 第28-29页 |
3.1.3 人口状况 | 第29-30页 |
3.2 横峰县脱贫现状 | 第30-31页 |
3.3 横峰县葛产业扶贫现状 | 第31-33页 |
3.4 发展葛产业对建立横峰县脱贫长效机制的意义 | 第33-36页 |
3.4.1 发展葛产业是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 第33-34页 |
3.4.2 发展葛产业是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 | 第34页 |
3.4.3 发展葛产业是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 | 第34-35页 |
3.4.4 发展葛产业是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 | 第35-36页 |
4 对发展葛产业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6-46页 |
4.1 发展葛产业建立脱贫长效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4.1.1 葛产业附加值不高、产业链延伸不足 | 第36-37页 |
4.1.2 葛产业发展要素活力不足 | 第37-38页 |
4.1.3 扶贫政策不健全 | 第38页 |
4.1.4 组织保障建设不够 | 第38-39页 |
4.1.5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 | 第39-40页 |
4.1.6 缺乏葛产业专业技术人才 | 第40页 |
4.1.7 贫困户内生性能力较弱 | 第40-41页 |
4.2 发展葛产业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6页 |
4.2.1 葛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 | 第41页 |
4.2.2 未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 第41-42页 |
4.2.3 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42-43页 |
4.2.4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 第43页 |
4.2.5 城乡发展不平衡 | 第43-44页 |
4.2.6 缺乏人才激励机制 | 第44页 |
4.2.7 贫困户主体性缺失 | 第44-46页 |
5 发展葛产业建立横峰县脱贫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46-56页 |
5.1 加大政府投入,为建立葛产业脱贫长效机制提供重要保障 | 第46-51页 |
5.1.1 组织保障 | 第46-48页 |
5.1.2 政策保障 | 第48-49页 |
5.1.3 基础保障 | 第49页 |
5.1.4 资金保障 | 第49-50页 |
5.1.5 人才保障 | 第50-51页 |
5.2 强化社会参与,为建立葛产业脱贫长效机制提供强大动力 | 第51-53页 |
5.2.1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 | 第51页 |
5.2.2 增加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葛产业 | 第51-52页 |
5.2.3 加大对葛产业的宣传力度 | 第52页 |
5.2.4 健全完善脱贫宣传教育机制 | 第52-53页 |
5.3 提升葛产业发展能力,为建立其脱贫长效机制夯实根基 | 第53-56页 |
5.3.1 提高葛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 第53-54页 |
5.3.2 建立葛产业发展的风险预警机制 | 第54页 |
5.3.3 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 | 第54-55页 |
5.3.4 进一步抓好“明责”“扶志”与“扶智”工作 | 第55-56页 |
6 总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