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0页 |
1.1 山楂概述 | 第13页 |
1.1.1 山楂种质资源简介 | 第13页 |
1.1.2 中国山楂栽培史 | 第13页 |
1.2 山楂品质特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山楂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山楂黄酮 | 第14-15页 |
1.3.1.1 黄酮功效研究 | 第14-15页 |
1.3.1.2 山楂黄酮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2 山楂多酚 | 第15-17页 |
1.3.2.1 多酚功效研究 | 第15-16页 |
1.3.2.2 山楂多酚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山楂花色苷 | 第17-18页 |
1.3.3.1 花色苷功效研究 | 第17页 |
1.3.3.2 山楂花色苷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山楂国内外加工及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山楂的品种特性差异研究 | 第20-31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20-21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1 感官总评 | 第21页 |
2.2.2 颜色的测定 | 第21页 |
2.2.3 口味的测定 | 第21页 |
2.2.4 硬度的测定 | 第21-22页 |
2.2.5 果形指数的测定 | 第22页 |
2.2.6 果肉比率 | 第22页 |
2.2.7 可滴定酸含量 | 第22页 |
2.2.8 可溶性糖含量 | 第22-23页 |
2.2.9 糖酸比 | 第23页 |
2.2.10 数据统计 | 第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2.3.1 不同品种山楂的感官总评 | 第23-24页 |
2.3.2 不同品种山楂的颜色测定结果 | 第24-25页 |
2.3.3 不同品种山楂的电子舌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2.3.4 不同品种山楂的硬度测定结果 | 第26-27页 |
2.3.5 不同品种山楂的果形指数 | 第27页 |
2.3.6 不同品种山楂的果肉比率 | 第27-28页 |
2.3.7 不同品种山楂的可滴定酸含量 | 第28页 |
2.3.8 不同品种山楂的可溶性糖含量 | 第28-29页 |
2.3.9 不同品种山楂的糖酸比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山楂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 | 第31-64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31-32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1-32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2-38页 |
3.2.1 山楂黄酮、多酚和花色苷的含量测定 | 第32-34页 |
3.2.1.1 山楂总黄酮的含量 | 第32-33页 |
3.2.1.2 山楂总多酚含量 | 第33-34页 |
3.2.1.3 山楂总花色苷含量 | 第34页 |
3.2.2 山楂主要黄酮组分含量 | 第34-36页 |
3.2.2.1 山楂黄酮样品溶液的配置 | 第34页 |
3.2.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置与绘制标准曲线 | 第34-35页 |
3.2.2.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35-36页 |
3.2.3 山楂主要多酚组分含量 | 第36-37页 |
3.2.3.1 山楂多酚样品溶液的配置 | 第36页 |
3.2.3.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置与绘制标准曲线 | 第36页 |
3.2.3.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36-37页 |
3.2.4 山楂主要花色苷组分含量 | 第37页 |
3.2.4.1 山楂花色苷样品溶液的配置 | 第37页 |
3.2.4.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置与绘制标准曲线 | 第37页 |
3.2.4.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37页 |
3.2.5 数据统计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62页 |
3.3.1 不同品种山楂总黄酮、总多酚、总花色苷含量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3.3.2 不同品种山楂的主要黄酮组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9-46页 |
3.3.3 不同品种山楂的主要多酚组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6-52页 |
3.3.4 不同品种山楂的主要花色苷组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52-57页 |
3.3.5 山楂各品质特性及主要功能性成分相关性分析 | 第57-61页 |
3.3.6 不同山楂品种聚类分析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