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 第11页 |
1.1.2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对耕地的开垦就没有中断 | 第11-12页 |
1.1.3 生态脆弱区的耕地开垦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突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重建对全球变化有重要意义 | 第13页 |
1.2.2 “一江两河”是西藏地区近300年来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的地区 | 第13页 |
1.2.3 西藏地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3.1 耕地是历史时期LUCC重建的主要类型,且重建方法已趋于成熟 | 第14-15页 |
1.3.2 历史文献直接和间接的为重建提供了主要数据源 | 第15-16页 |
1.3.3 历史文献丰富度决定重建的时空尺度和区域 | 第16-18页 |
1.3.4 重建内容仅限于断面重建,需要加强长时间序列的重建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8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1.2 地势地貌 | 第21-22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22页 |
2.1.4 土壤类型 | 第22-23页 |
2.1.5 水系与水资源 | 第23-24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页 |
2.3 农业发展概况 | 第24-28页 |
2.3.1 原始农业 | 第25页 |
2.3.2 传统农业 | 第25-26页 |
2.3.3 庄园农业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耕地网格化重建方法 | 第28-33页 |
3.1 耕地分布影响因子的选择 | 第28-29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29页 |
3.3 因子的量化 | 第29-31页 |
3.4 网格化模型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数据订正与处理 | 第33-43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3-35页 |
4.1.1 耕地数据 | 第33-34页 |
4.1.2 人口数据 | 第34-35页 |
4.1.3 城镇数据 | 第35页 |
4.2 数据订正与处理 | 第35-37页 |
4.2.1 行政边界的处理 | 第35-36页 |
4.2.2 单位面积的换算 | 第36-37页 |
4.3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1830年耕地重建 | 第37-43页 |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7-38页 |
4.3.2 耕地重建结果 | 第38-43页 |
第五章 过去300年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变化 | 第43-50页 |
5.1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5.1.1 1730s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3-44页 |
5.1.2 1950s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4页 |
5.2 耕地面积重建 | 第44-46页 |
5.3 过去300年耕地变化 | 第46-50页 |
5.3.1 重建结果 | 第46-47页 |
5.3.2 过去300年耕地变化 | 第47-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5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6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