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 密闭生存空间内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3.1 密闭生存空间内收集的废水水质及处理方法 | 第15-18页 |
1.3.2 生物法与膜分离技术结合在废水处理及回用中应用 | 第18-23页 |
1.4 密闭生存空间中气体净化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1.4.1 二氧化碳吸附与固定化技术 | 第23-26页 |
1.4.2 密闭生存空间中氧气再生系统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4.3 空气净化和氧气再生的整合系统 | 第28-29页 |
1.5 本课题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5.1 研究的目的 | 第29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6 本课题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31-36页 |
2.1.1 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 | 第31-32页 |
2.1.2 废气处理系统 | 第32页 |
2.1.3 CO_2吸附浓缩装置与仪器 | 第32-33页 |
2.1.4 CO_2甲烷化还原装置与仪器 | 第33-35页 |
2.1.5 氧气再生系统 | 第35-3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2.2.1 实验废水 | 第36页 |
2.2.2 接种污泥 | 第36-37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第3章 水下密闭生存空间废水处理及回用研究 | 第38-57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各装置运行参数 | 第38-39页 |
3.3 膜生物反应器接种污泥培养特性 | 第39-41页 |
3.4 膜生物反应器(MBR)的运行特征 | 第41-46页 |
3.4.1 MBR反应器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第42-43页 |
3.4.2 MBR反应器对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3-45页 |
3.4.3 MBR反应器对废水中浊度的去除效果 | 第45页 |
3.4.4 MBR反应器对废水中LAS的去除效果 | 第45-46页 |
3.5 超滤装置(UF)运行特性 | 第46-49页 |
3.5.1 UF装置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情况 | 第46-47页 |
3.5.2 UF装置对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情况 | 第47-48页 |
3.5.3 UF装置对废水中浊度的去除情况 | 第48页 |
3.5.4 UF装置对废水中LAS的去除情况 | 第48-49页 |
3.6 高级氧化(AOPS)装置运行特性 | 第49-52页 |
3.6.1 AOPs 装置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第49-50页 |
3.6.2 AOPs 装置对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50页 |
3.6.3 AOPs 装置对废水中浊度的去除效果 | 第50-51页 |
3.6.4 AOPs 装置对废水中LAS的去除效果 | 第51-52页 |
3.7 活性炭过滤装置运行特性 | 第52-53页 |
3.7.1 活性炭过滤装置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第52页 |
3.7.2 活性炭过滤装置对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52-53页 |
3.7.3 活性炭过滤装置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 第53页 |
3.8 反渗透(RO)装置运行特性 | 第53-55页 |
3.9 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有效性分析 | 第55-56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水下密闭生存空间废气处理研究 | 第57-83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固态胺法CO_2吸附浓缩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 第57-69页 |
4.2.1 吸附剂固态胺的选取 | 第58页 |
4.2.2 系统的模拟设计与主要参数分析 | 第58-61页 |
4.2.3 固态胺吸附模型及系统运行情况 | 第61-67页 |
4.2.4 固态胺吸附剂的再生吸附性能 | 第67-68页 |
4.2.5 固态胺吸附剂吸附再生 | 第68-69页 |
4.3 SABATIER法CO_2甲烷化还原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 第69-82页 |
4.3.1 甲烷化还原系统的设计 | 第70-71页 |
4.3.2 催化剂的选取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 第71-75页 |
4.3.3 实验流程设计 | 第75-76页 |
4.3.4 不同启动温度下产物CH_4的浓度变化 | 第76页 |
4.3.5 不同CO_2流量下的Sabatier反应器温度变化 | 第76-78页 |
4.3.6 不同CO_2流量下系统CO_2还原去除率 | 第78-79页 |
4.3.7 CO_2甲烷化还原过程的机理演变分析 | 第79-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水下密闭生存空间氧气再生研究 | 第83-102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水电解氧气再生过程 | 第83-85页 |
5.2.1 膜组件及其水电解原理 | 第84-85页 |
5.2.2 集电器材质结构 | 第85页 |
5.3 电解池电池的设计 | 第85-88页 |
5.3.1 电解池供水方式的选择 | 第85-87页 |
5.3.2 电池堆单电池数的确定 | 第87-88页 |
5.4 水电解氧气再生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最优参数确定 | 第88-97页 |
5.4.1 水电解氧气再生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88-92页 |
5.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92-97页 |
5.5 水电解氧气再生系统的运行情况 | 第97-99页 |
5.5.1 水电解池运行过程电解电压的变化 | 第97-98页 |
5.5.2 水电解池运行过程电解电流的变化 | 第98页 |
5.5.3 系统氧产量的变化 | 第98-99页 |
5.6 废气处理及氧气再生整合系统 | 第99-10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创新点 | 第103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个人简历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