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基因表达系统概述 | 第7-9页 |
1.1.1 原核基因表达系统 | 第7-8页 |
1.1.2 真核基因表达系统 | 第8-9页 |
1.2 枯草芽孢杆菌蛋白质表达系统及其应用 | 第9-13页 |
1.2.1 枯草芽孢杆菌蛋白质表达系统概述 | 第9页 |
1.2.2 枯草芽孢杆菌蛋白质表达系统的调控元件 | 第9-13页 |
1.3 纳豆激酶概述及其应用 | 第13-14页 |
1.3.1 纳豆激酶简介 | 第13-14页 |
1.3.2 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18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15-16页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6-17页 |
2.1.3 培养基 | 第17页 |
2.1.4 主要溶液 | 第17-18页 |
2.2 重组蛋白的克隆和表达 | 第18-22页 |
2.2.1 细菌质粒及基因组提取 | 第18页 |
2.2.2 目的片段及载体的纯化 | 第18页 |
2.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18页 |
2.2.4 基因扩增 | 第18-19页 |
2.2.5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9-21页 |
2.2.6 B. subtilis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21页 |
2.2.7 重组菌株培养条件 | 第21-22页 |
2.3 纳豆激酶液态发酵优化 | 第22页 |
2.3.1 纳豆激酶摇瓶发酵培养方法 | 第22页 |
2.3.2 种子培养 | 第22页 |
2.3.3 5L罐放大发酵培养 | 第22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4.1 SDS-PAGE电泳分析 | 第22页 |
2.4.2 绿色荧光蛋白GFP荧光检测 | 第22页 |
2.4.3 氨肽酶AP酶活的检测 | 第22-23页 |
2.4.4 纳豆激酶NK酶活测定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4-39页 |
3.1 枯草芽孢杆菌组成型启动子转录活性的比较 | 第24-26页 |
3.1.1 含不同启动子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24页 |
3.1.2 不同启动子对重组菌株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24-26页 |
3.2 srfA启动子的理性改造 | 第26-30页 |
3.2.1 srfA启动子上游序列对转录活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2 P_(srfA)启动子核心区改造对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核糖体结合位点RBS改造对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4 氨肽酶的分泌表达 | 第29-30页 |
3.3 纳豆激酶的分泌表达 | 第30-34页 |
3.3.1 信号肽的选择 | 第30-31页 |
3.3.2 srfA启动子的理性改造 | 第31-32页 |
3.3.3 P_(srfA)启动子抑制因子结合位点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4 枯草芽孢杆菌蛋白质表达宿主的选择 | 第33-34页 |
3.4 纳豆激酶的液态发酵条件优化 | 第34-39页 |
3.4.1 氮源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2 葡萄糖浓度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 | 第35页 |
3.4.3 碳氮比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4 培养温度对纳豆激酶的影响 | 第36页 |
3.4.5 接种量对纳豆激酶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6 产纳豆激酶重组菌在 5L发酵罐中放大培养产酶水平 | 第37-39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39-40页 |
主要结论 | 第39页 |
展望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页 |